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避税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税信用评级能够通过“声誉效应”和“治理效应”显著降低企业避税,这表明纳税信用评级对规范企业纳税行为发挥了治理作用,评级较高的企业是“名副其实”而非“盛名难副”。进一步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重点行业以及严防税收规避时期。研究对于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为推进柔性税收征管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2020年间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探讨纳税信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税信用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缓解投资不足和抑制过度投资,倾向匹配得分法和HECKMAN两阶段回归法证明这一结论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纳税信用更能显著提升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并减少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作用机制探讨发现,通过改善投资机会和获得更多机构投资者持股,纳税信用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研究结果拓展了纳税信用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为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和企业纳税信用评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后,欧盟对信用评级监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涉及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利益冲突、信息披露、主权评级、问责机制等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立法改革的思路及模式,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利益冲突、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信用评级日常监管等,同时逐步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激发了社会对“信用评级悖论”的关注。声誉溢价模型与美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了声誉机制对破解“信用评级悖论”、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由于竞争过度、评级方法不透明、声誉信号传递不通畅和付费方式的影响,我国评级市场声誉机制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应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增强信用评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透明度,加强对信用评级市场的金融监管,改进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框架,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应重视现金流分析预测、履约评价、企业未来、创新、成长性及发展等问题。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可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具体到评级指标的选择和设置,应适当增加定性分析指标比重,减少定量指标比重,同时将对企业信用影响较大的个别指标设定为关键性指标,对应设置罚分档。当企业出现了罚分标志性事件时,评级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通过直接罚分达到暴露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政府行为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各异、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我国保险业普遍存在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完善保险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加强保险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建立信用评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保险评级体系,以改善保险行业信用形象,实现我国保险信用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中心支行紧紧围绕“三个目标”,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初步实现“五大功能”,努力发挥“五个作用”,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切实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减少了银行与企业间不对称信息博弈。南通市中心支行将通过健全工作体制,深度利用平台信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评分评级模型,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进一步提升其用户信用信息平台服务水平,打造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临汾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微小企业评分工作在监管、信用评级范围与运用、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对评级行业的认识不足、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够、信用评级报告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应重视评级行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评级机构的自身建设,扩大信用报告应用范围,逐步将其纳入央行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9.
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报告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其服务存在诸多弊端。研究“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道德风险理论与监督机制,发现选择市场收费形式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具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向谁收费、收费标准以及收费的事后监督制度,说明现阶段采用信用评级收费机制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养老保险法定缴费率下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降费”的“稳就业”效应。实证发现,养老保险法定缴费率下调1个百分点,企业实际劳动用工规模增加5.4%,潜在劳动用工规模增加9.2%。机制和渠道分析表明,养老保险法定缴费率下调政策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并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企业增加劳动用工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养老保险法定缴费率下调政策主要促进企业增加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用工,劳动力平均工资下降,工资总额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造成信用评级机构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或完善监管立法,加强对利益冲突的规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应通过改革收费机制、强化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重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实现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00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融资会显著增加企业的劳动力雇佣规模,且在大规模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供给较多的地区该效应更明显。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短期债务融资会增加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而长期债务融资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债务融资与企业劳动力雇佣的关系会受到企业成长前景、融资约束、政府干预、信贷政策的影响。拓展研究表明,债务融资对企业劳动力雇佣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且对企业劳动力雇佣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改善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信用评级监管立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规制信用评级业发展与运行的信用评级管理法,并以该法为核心确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我国信用评级监管立法应确立统一监管机构并进行法律授权,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和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公司治理,构建严格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保险信用作为保险经营的重要宝贵资源,具有消费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存在保险信用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我国保险信用建设,提高保险信用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建立科学的保险信用评估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加大保险市场主体的失信代价,设立保险业保障基金和预警系统,切实防范保险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为主的上海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已较为规范成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和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的行业自律监管为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评级规模数量的增加,上海市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评级结果的形态分布与行业分布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信贷市场的多层次发展趋势,信用评级业务所涉及的评级品种也将越来越丰富,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评级收费模式也将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同时也要求信用评级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倩 《西部金融》2012,(2):73-75
“逆向选择”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它通过旧车市场案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有深刻的道理: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保险市场、电子商务市场等。本文结合客户信用评级操作实际,运用“逆向选择”理论,通过对客户信用评级中“逆向选择”形成过程、原因的分析,寻找优化和改进现有评级操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集体性道德风险使其成为继华尔街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之后又一遭遇质疑与谴责的群体。NRSROs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准政府权力"的话语权垄断者、控制性股东控制下的合谋内部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者、与社会公信力性质冲突的经济人等性质。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美国虽然强化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但仍未触及主权信用评级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进中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构筑信用评级产业与经济安全法律体系,扶持大型本土龙头信用评级企业,完善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