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依法治国方略时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推动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的基本遵循。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更离不开法治的规制与保障,但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进程中,仍存在诸多法治困境,如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法治化水平不高,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法律保障不到位,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中法律规制手段不均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法制推动力不足,重大行政决策的公开化与民主化的法律约束力有待加强。为此,应当强化顶层设计的法治化,制定专门的区域规划法;加强协调机制的实效性,依法设立协调机构和明确机构职能;创新法律规制模式,保障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发挥;打破民生区域壁垒,法律强力介入公共服务领域;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公开化和民主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创新湖北”的重要保障。在建设“创新湖北”的进程中,需要依据社会变迁、科技变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情况,规范调整新的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升湖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邵宇 《全国商情》2009,(16):119-120,139
刑事辩护制度作为现代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主、人权及法治的状况,为现代各国立法所确立.我国尚处于法治的建设阶段和律师制度的发展阶段,律师进行刑事辩护困难重重,律师人权保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权益屡遭侵犯.本文列举了我国刑事律师在人权保障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产生这些困境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快我国司法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信访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愈来愈背离法治的轨道。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信访必须法治化,要完善信访制度,而程序建设则是实现信访法治化的重要保障。把信访制度纳入法治运行轨道,用程序保障法治运行,综合运用多元化途径解决信访难题,这不仅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要选择,也是信访制度法治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一国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坚持公共服务的公平正义原则,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保障供给的原则,财力与能力相对称,底线公平的原则,渐进式推进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需要进一步分阶段实施,层层推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完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是高校健康有序运转的两部“推进器”,把握关键环节是建设和谐大学的必要条件。准确把握和处理建设和谐大学的关键环节,离不开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的运用。要以“法治”保“德治”,夯实建设和谐大学的制度基础,要以“德治”促“法治”,筑牢建设和谐大学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供求理论出发,借助太谷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养老资源供给影响的调查资料,动态和静态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供给养老资源出现的结构性困境。以“穷县富民”的太谷县为例考证当前化解养老资源供给困境的路径:反思“新农保”的普适性和社区供给养老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以家庭为主、发展社区和政府扶持的养老保障供给机制是当前化解农村养老难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但不容忽视,各地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根基,吸收和辐射周边旅游重点区域,特别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形成"长江中游旅游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竞合应注重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产品整合型品牌打造、与区域战略发展的耦合性制度衔接,这种耦合机制表现为与区域发展整合化耦合、文化创意化耦合、游憩与旅游一体化耦合等。  相似文献   

1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制度的特殊规定,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我国在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备性导致该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而解决指定监视居住制度人权保障困境的前提在于培育中国特色的保障人权法治环境。我国指定监视居住制度应立足本国司法实践中真实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深入研究,完善我国指定监视居住制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的重要功能就是它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各项制度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表达渠道,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足够可信任的机制,使社会矛盾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舒缓和排解。法治的重要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为了支援“三农”和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调整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方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剧,区域主义和区域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在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构架。区域公共产品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当前,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存在制度供给缺陷。研究解决区域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问题,对于提高区域公共问题管理水平,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认为,积极构筑陆良县“中三马”一体化发展是提升城市定位和城市能级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保障。研究认为,在陆良县即将进入城镇化中后期的“中三马”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人口集聚与吸引转化、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与品质提升等问题。最后,提出提升区域一体化人口集聚与发展动能、赋能区域一体化产业经济与发展水平、彰显新时代坝区城市能级与品质魅力、全面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机制驱动保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与现代法精神的有机结合。法治建设通过分配和调整人们的权利和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法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地讲:要求完善立法,保障依法行政,坚持司法为民,倡导积极守法。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两年多来,示范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安徽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引擎。在示范区建设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障。而一个有效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围绕示范区经济建设的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分析了示范区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借鉴湖南经验在示范区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城市经济学将城镇化的本质概括为“文化的归集”、“城乡一体化”、“空间聚集”、“城市文明的形成”、“人类的家园”、“人工环境”等.与此不尽相同,可以将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归纳为“人的全面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农民市民化论”、“城乡一体化论”和“转型论”五种观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路径的选择主要有:一是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三是有效增加城镇供给,并逐步消除不同级别城镇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四是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某种程度上,我国在水利设施供给中出现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现象。面对双重困境,通过PPP模式合作建设水利设施,可以解决政府财政资金短缺、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同时,通过完善与PPP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设置合理的价格制度、创新多元的监管制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公私伙伴关系的发展,缓解水利设施不足的局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