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慎”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慎”强调了道德主体内心的信念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自律精神;“慎”也是刚毅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慎”又是实践儒家“中庸之道”的必要途径.领导者要有“内圣”之境和以“性善论”作为领导工作的基础是儒家“慎”文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慈善事业历史久远,我们的化滋养了深厚的慈善、自主、互助和自愿精神的传统。从本质上说,慈善事业是社会部门组织志愿参加并能表达参与意愿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行为主体。早在先秦时代起就有“朋党”、“社会”等组织之说,穴代各种互助性、慈善性“合会”、“义仓”、“善会”也颇为盛行。随着改革开  相似文献   

3.
赵有梅 《消费导刊》2014,(11):190-190
本文从保定慈善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保定实际,提出转变政府在慈善活动中的角色,积极探索慈善救助新模式;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加强学校慈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国家。传统儒商可视为我国早期企业家的雏形。他们的经营活动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指导,赢得了顾客和市场。“人们把日本、台湾、韩国、香港所在的东亚地区称为‘儒家文化圈’,认为儒家伦理从根本上造就了东亚经济奇迹.成为东亚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从现代市场营销学角度去诠释,就会发现,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伦理道德,也是营销道德。  相似文献   

5.
高皓婷 《商》2014,(22):99-99
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对普通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儒学被称为“儒教”,但儒教与西方宗教并不一样、它主要不是外在他律,更强调内在超越,这种对内在超越性的认识,构成了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基础。而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经历从孔孟的萌芽到汉代董仲舒的拓展到宋明理学尤其是心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和沉淀下来的。本课题将系统整理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齐国 《中国品牌》2013,(3):98-100
“仁、义、礼”的统一,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思想的主要特色。“仁、义、礼”紧密结合,牢不可分。“仁”离不开“义”,“义”离不开“仁”,“仁”和“义”的贯彻,又离不开“礼”。“仁”是一种慈爱的精神,推行慈爱必须以“义”为前提;“义”是一种适度的原则,保持这种适度原则必须具有仁慈的精神。而“礼”就是仁慈精神和适度原则的具体规定。其中关系,唇齿相依,缺一不可。那么,作为品牌领袖,何以为“仁”呢?  相似文献   

7.
《华商》2012,(10):10-10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版图中,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早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深植民族血脉,就连最受传统儒家文化鄙夷的商人群体也往往以儒商自居,特别是明清时代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商人们争相以一套类似“仁者爱人、以义制利、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的儒商文化体系进行自我标榜。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中国“儒商”的名片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喧嚣尘上、大行其道,目前各类以儒商命名、实为趋利的组织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8.
盘祺夫 《华商》2014,(7):78-79
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时,除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外,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比如儒家“仁、义、信、和”、道家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等,都可以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9.
薛颖 《商》2014,(47):106-106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对正义问题作过相关的论述。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的是正当且适宜的正义观;孟子以“义”为核心,在民间社会中宣扬浩然正气的培养;荀子则是以“礼”为核心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主导,以墨家、法家为两翼,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作内质,是天人合一的多元价值取向体系。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形态。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精神和文化情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同样在未来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包含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的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在几千年前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对后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注意“和为贵”,坚持“中庸之道”。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在生活层面上又表达为“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是摒弃偏激,实现“和”的基本途径。孔子说“中庸知为德也,甚至矣乎”,可见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相似文献   

12.
以义制利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1(3):146-146
人们对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论述耳熟能详,孟子所说的核心是义、利之间的对立以及我们如何取舍的问题。儒家认为,义,是指道义、公理;利,指功利、私利。在义利关系上,儒家强调了义利之间的对立,崇尚道义而贬斥功利。义利关系问题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大儒朱熹把它看成“儒家第一义”。  相似文献   

13.
刘亚超 《中国报业》2023,(2):148-149
中华民族神话蕴含了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是表达文化自信和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善、孝、礼、勤、新的重要载体。此外,神话的“万物有灵”的特征,还体现了先古人类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儿童的“泛灵论”与神话的“万物有灵”的契合,使得神话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对儿童未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道德观和自然观,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令娜 《商》2014,(47):107-107
中国的封建法典,自战国以来到隋唐时期,一直是以刑法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这其中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更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唐后的一些封建朝代甚至当时一些东亚国家的立法,产生过很大影响。唐律的基本精神包括“一准乎礼”的精神;维护封建家族伦理道德和小农经济的精神;维护皇权、特权及等级秩序的精神;内容完备、科条简要、用刑宽缓的精神。这些基本精神符合唐朝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需要,这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儒家精神和外在的科条完备简要的精神,仍是当代中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章淑君 《广告大观》2006,(4S):136-137
在现代社会,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广告在传达商品信息、引导消费的同时,还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特定的价值和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俗称“五常”)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至今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很大影响,既为现代广告创意提供深厚的土壤,也影响制约着广告的创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晋商文化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的完美典范;从现代的管理角度看.乔致庸的一生经历.是一所由晋商精神内涵构筑的“乔家商学院”。这个“商学院”,不仅历史非常悠久.而且还特别契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本”商界教科书”!乔致庸的某些理念和思想,不乏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艳秋 《现代商业》2007,(7X):171-171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背景,而儒家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辨证认识儒家伦理精神的现实价值,剔除其糟粕的一面,吸取其精华的部分,从而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8.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6,58(12):73-73
“先知”表明一种预见、前瞻,与之相关联的则是对当下的不同见解或批评、警示。在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中,“先知”精神至少涵括三层意蕴:一为“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而是保持其独立意识和思考,对其现实处境和世风加以独立、独到的审视和评议;二为“批判”精神,即坚持其针砭时弊的批评,对所处社会有其责任感,起到告诫、警醒的作用;三为“前瞻”精神,以一种高瞻远瞩的预见指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结局,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气魄。  相似文献   

19.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假如你读过这些文字,你当知道,这是董仲舒表述的“人副天数”基本内容之一。何谓“人副天数”,董仲舒曾非常具体地去描述过,在他看来,人的生理结构其实就是天的模式的一种复制品;同样也表现在人的内在的精神意志与道德品质方面,董仲舒认为,人与天具有相同的道德品质与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20.
朱哲 《消费导刊》2014,(9):198-198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争,也即道德的最高原则同人们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之争。先秦儒家讲究入世原则,从孔子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孟子“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给予后世的中国伦理思想家们探索义理关系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