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这几年我国股票市场讨论的主题.本文以坚瑞沃能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大股东减持事件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坚瑞沃能大股东减持的过程;其次深入剖析了大股东减持的内部本质原因;再者从法律层面和经济层面分析了大股东减持行为对中小股东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大股东减持行...  相似文献   

2.
继中信证券和中国重工拉开了国资大股东减持的序幕后,越来越多的国资上市公司加入了减持队伍。中粮生化、抚顺特钢和有研新材同时披露了大股东减持进展,其中,前两者大股东系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有研新材大股东则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了部分股份。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优势,进行"隧道挖掘",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取私人收益的现象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通过建立健全投资者法律保护、国有股减持以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措施来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  相似文献   

4.
商誉减值的成因是高估值导致高溢价、高业绩承诺,给公司带来业绩下滑和增加大股东减持的风险.本文以"金科文化"为例提出上市公司在高溢价并购时商誉减值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对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控制权私人收益为切入点,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为0.0730,大股东获得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在2001~2006年间变化较大。最后为如何完善大股东治理机制,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2005年12月31日大股东资金占用的额度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金占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主要检验了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规模等对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是近两年来我国股票市场最为令人瞩目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间的利益格局有着长远的影响,作为这次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指标,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深刻地反映了大股东和中小股民博弈的均衡,因此,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进行深入的分析,就能够较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民的利益着力点,也就能更好地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于自己在上市公司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国有股减持的原则是实施国有股减持的核心和灵魂。国有股减持应遵循公平、公正;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公开;控制增量四项原则。  相似文献   

9.
冯洁 《绿色财会》2013,(1):49-50
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现象越来越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原因,工作压力大,减持套现潮,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企业战略的调整及其他因素影响,继而分析了高管离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视角,研究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企业金融化在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但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增加,会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企业金融化这一中介变量在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促进企业创新中呈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股权质押是一种简单快捷、受限较少的融资方式,上市公司大股东选择股权质押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常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重点防范金融风险,而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产生的金融风险尤为明显。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方式获取了资金,在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风险。分析了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原因和产生的风险,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市场化进程、股权制衡、大股东控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并且研究了不同市场化进程下股权制衡、第一大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市场化程度越高,第一大股东比例越高,公司越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但股权制衡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却不显著,并且由于低程度的盈余管理发挥着股东保护不足的替代作用,高市场化地区和低市场化地区的大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 ,国有股减持的原则是实施国有股减持的核心和灵魂。国有股减持应遵循公平、公正 ;维护证券市场稳定 ;公开 ;控制增量四项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根据资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一般占2/3左右的比例,使得占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拥有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而这种专权往往为大股东谋求种种不正当利益提供了通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兵团国资公司权属农业企业进行经营绩效分析,发现权属农业企业与大股东兵团国资公司之间存在着责、权、利之间的矛盾、权属农业企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链整合效能不显著等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权属农业企业经营绩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整理和分析2009年至2012年创业板上市的356家公司的2009年至2016年年报数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将对公司产权的拥有权、公司业务的经营权以及公司治理的管理权统一起来。本文还提出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等的建议,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和克服家族企业局限。  相似文献   

17.
定向增发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筹融资渠道倍受投资者青睐,但大股东利用自身权益优势掏空弱者利益的金融乱象层出不穷。自2017年定价细则出台以来,资本市场中大股东利用定价基准日可选性特征侵占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非理性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从大股东自身利益和法规变更效果的视角出发,详细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融资市场普遍存在的利益输送行为及其对新规的敏感程度,并从本土文化角度阐释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文化驱动因素,而国内鲜有研究利益输送与文化本质关系的文献,因此本文以期在这个方面给予一定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沪深两市中507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采用托宾Q作为指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基于大股东数量的股权制衡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当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数为2个时,股权制衡可以提高企业业绩。而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数量为3个或4个时,股权制衡无助于提高企业业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0—201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首日涨停板制度对于首发限售股东减持与市场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首日涨停板制度施行期间发行的股票,其股东决定减持的决策比例上升,减持比例下降;在市场反应方面,首发限售股东减持行为的市场窗口期[-30,30]内其累计超额收益率和异常波动率上升。上述结果说明,IPO的涨幅限制会导致投机情绪涌动,使得在解禁期间首发股东的行为异常,会使市场产生更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2009年11月第二届中国会计与财务国际论坛就公司治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指出:在股权没有分置的情况下,大股东、控股股东的股票是不能流通的,大股东为了取得利益,其唯一手段是掏空或占用,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后,大股东和制衡股东更多的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刘峰等研究表明,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