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贸试验区试点政策以其独有的制度创新基因引领要素集聚,聚焦“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会对区内的产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结合2008—2018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能够促使区内产业的协同集聚;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能通过对外开放制度创新、财政补贴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促进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税收优惠制度创新机制对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自贸试验区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效果对处于不同地理区位、行政等级不同的城市具有区域异质性,自贸试验区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促进效果具有行业异质性;空间溢出视角下,自贸试验区政策实施会对相邻地区和经济水平相似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字乡村建设在产业绿色转型、公众低碳消费与社会治理监督等领域均表现出强大推动力,逐渐成为引领绿色环保、低碳生产和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基于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文章选取2007—2019年中国大陆1 596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政策评估模型探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政策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影响,得到如下结果:实证发现,政策实施显著降低试点县域约0.079的生态环境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在不同的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分位层级、社会属性、外在环境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呈现差异化结果,在其中,中西部试点县域的生态环境成效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政策实施绩效综合得分能够达到一般及以上等级。机制分析则表明县域产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缓慢、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凸显与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滞后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传导路径。政府应该在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同时,继续强化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生态化+数字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数字动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14—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乡村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时空格局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数字乡村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高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热点区域均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低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冷点区域均聚集于西北部地区;我国实现数字乡村均衡发展的短板在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洼地”依然在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数字乡村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以碳减排为主要目标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以2008—2020年全部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与企业所在城市匹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个传导机制提升了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应完善对试点城市的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现重污染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5.
房产税的推行不仅应是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良药,更应是激发地区消费升级、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以2011年上海和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为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分别评估两地房产税政策对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征收房产税会对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且不同的房产税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庆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力度和公平性,但对地区消费具有持续的抑制作用,不利于地区消费升级;“上海模式”在短期内抑制了居民消费,但长期来看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征收房产税的经济效果不仅与房产税政策本身有关,还与配套政策、制度环境等紧密相关,房产税改革不应仅着眼于房地产市场,还应关照地区消费的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也应配合其他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农村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大短板之一.基于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价,并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随机误差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会显著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效率,剔除二者的影响,我国乡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在2008-2017年得到了有效提高,由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并呈持续上涨态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通过区域比较得出,中西部地区的治理效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效率最高,而浙江省治理效率最低.经济发达地区,治理效率未必较高,区域差异的形成,源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已被证实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碳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也可能通过压力传导引致企业“漂绿”,进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基于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系统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漂绿”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漂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试点政策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和市场竞争两个渠道引致企业“漂绿”;进一步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对未获得环境补贴的企业、低创新能力企业及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漂绿”水平有更明显的提升效应,媒体关注负向调节试点政策对企业“漂绿”的影响,且负面型报道的调节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产业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分散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稳定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方法/过程 采用熵值法将地区整体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并运用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分析地区三种产业多样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经济、政策、区位三类因素的异质性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化区域特征,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相反趋势;部分经济因素明显表现出沿海省份“倾向性”影响,其中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相对城市化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技术水平、开放程度对东部地区产业多样化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对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存在相反的影响,政府干预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却更能促进沿海省份产业多样化发展,直辖市具有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低碳经济逐渐成为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我国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在逐步提速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及遇到的困难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税收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前提,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不同的税种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归纳总结目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经济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是一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通过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的作用机理,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逐步朝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民族乡村旅游在内外部动力机制作用下,向着民族乡村低碳旅游的方向发展,推动着低碳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要树立低碳理念,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技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政府、企业、游客三方通力合作,推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城市试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并且带动、突破与引领全国低碳发展,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也为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契机.以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及与企业所在城市进行匹配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低碳战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降低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助于提高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丰富了将低碳城市试点切入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是基于中国情境对"波特假说"相关领域研究的补充,为低碳城市试点的深入推进及企业以该试点为契机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低碳试点城市作为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示范城市,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6—2019年22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这一结论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高政府治理城市的碳排放。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试点的“增量抵扣”政策,取到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增量抵扣政策很可能优惠的是非试点企业,而不是试点企业,这与该制度向试点企业实施优惠的初衷不符。比较试点企业与非试点企业的税负差异,从企业层面考量“增量抵扣”政策的效果并给予一定的分析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分析“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四大经济圈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治理投入力度、政策执行能力不同导致各地区污染减排的实际效果存在差距.总体而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减排效果较好,而受发展理念、发展阶段以及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污染减排进展相对滞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区域减排进程、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2011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该科技金融政策对试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果,并对其作用路径进行了探究.结论 表明:第一,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作用效果.第二,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第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会提高一线和二线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会促进三线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的提升,还会推动二线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第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提高地方金融发展水平来引导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是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高碳和低碳产业的影响不同,导致区域碳排放强度差异先收敛后扩散。然后以广西、广东为例,分别以人民币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采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进行检验,证实了前述理论分析。最后建议,一是在分解区域碳排放指标时应考虑人民币升值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非对称冲击;二是积极探索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三是在广西试点建立跨省区的低碳合作区。  相似文献   

20.
技术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差距已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市场份额模型对重庆技术产品流向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区域技术市场格局中,输入地区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流向规模和技术市场交易格局影响较为显著;技术输出地的需求变动对总体交易格局影响并不显著,而相对发达地区的需求对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欠发达地区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要立足于较为发达地区的需求市场特征,结合当地技术交易实际,采取“开拓市场”和“内培外引”两大战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逐步优化区域技术交易格局,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