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潼关高程的滞后响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研究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和潼关高程随坝前水位和来水条件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了库区河床演变的滞后现象。发现水库的累计淤积量和潼关高程,不仅受当年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而且通过前期边界条件,还受过去若干年内的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表现在潼关高程的升降变化较库区泥沙淤积滞后大约2年,库区累计淤积量与5年叠加坝前水位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与6年叠加入库水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以及潼坫段比降与7年移动平均坝前水位之间的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三门蛱水库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建库前小北干流是强烈淤积性的河道,相应千年以上、百年、几十年的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0.2472亿m^3、0.3915亿m^3和0.5~0.62亿m^3,其特点是时间愈接近现在,淤积强度愈大。潼关高程在历史时期,特别近代处于微淤抬升状态,三国至建库前的1805年潼关河床沉积厚约14m,年均抬升0.008m;关于近代潼关高程变化,各家结果相差较大,综合分析认为,1929~1960年潼关高程年均升高约0.066m。但一段时间内河道的冲淤趋势不能作为长期趋势来对待,如何估计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潼关高程在自然条件下的可能上升值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三门峡水库冲淤及潼关高程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其为 《人民黄河》2006,28(1):1-3,11
根据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和三门峡水库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改变运用方式的原型试验,对潼美高程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指出三门峡水库在1974—1985年12年内曾经处于淤积平衡,并强调了其相应的来水来沙及坝前水位的条件;后来平衡被破坏,主要是来水来沙变化所致。对近一年来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排沙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三门峡水库经过一定流量冲刷后,即令再来大流量也难以冲刷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水库冲刷与淤积并不是完全可逆的。这个情况在研究三门峡运用方式时应引起注意。最后提及了数学模型对潼关高程研究的一点看法和对研究结果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在天然情况下,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特点是:汛期下降,非汛期上升;冲积河床纵剖面总朝着动平衡方向发展,河床是缓慢上升的。来自渭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对潼关河床的下降有利,而黄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对潼关河床的下降有利,而黄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则对其下降不利。今后随着流域水利水保工程的进一步开展,黄河上中游地区水沙来量减少的趋势已定,由此引起的潼关河床高程变化如何,应加紧研究,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5.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下降后 ,渭河下游主槽会产生溯源冲刷 ,在大水少沙情况下 ,近槽滩地会受到冲刷 ,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 ;冲刷在靠近潼关的华阴和华县河段表现明显 ,向上游逐渐减弱 ;冲刷河段主槽过洪能力有所增大 ,常水位和一般洪水位都有所降低 ,但大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此外 ,渭河下游各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 ,河道向着窄深方向发展 ;由于侵蚀基准降低 ,自然裁弯动力增强且易发生 ,河道弯曲系数变小 ,河道由摆动型向稳定型弯曲河道发展。水流移床力的分析表明 ,潼关高程下降期间 ,河道运动强度与脉动流量关系减弱 ,基本上维持在某一常数 ;由于流量的脉动客观存在 ,河道仍会摆动 ,平均每年移动量在 12 0~ 4 0 0m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地对近期潼关高程居高不下,下游河槽萎缩等问题,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潼关高程升高对库容损失影响不大,科学进行了水库调度,改善库区冲淤分布,可以进行综合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经历了减和增淤两个阶段,近期水库汛期采用“洪水排沙,平水发电”运用,初步分析对下游河道有一定的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推导,讨论了裁弯工程实施前后裁弯上游河段纵比降调整以及水流挟沙能力的变化,分析了近似水沙条件下裁弯对潼关高程的影响,并用两种方法估算了裁弯作用潼关高程的下降值。  相似文献   

8.
9.
本书第一著者是从事黄河泥沙研究的资深知名专家。她带领年轻同志撰写的这本专著,对三门峡修建50年来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进行全面的总结、整合、提炼和升华,系统研究了天然条件下和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期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河床演变和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多沙河流冲积性河段自然属性及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定量地显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下游河道的作用;还初步分析了上中游大型水利枢纽调节径流、沿黄引水、引沙及中上游综合治理对下游河道的影响,介绍了下游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以及50年来泥沙调控实践及其效果,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汛初,三门峡库区堆积了大量的淤积物,各级运用水位的回水范围小。经泄洪排沙运用,淤积物基本得到清理,305m水位回水延伸到北村附近,调沙库容增至0.5亿m^3左右。此时,壅水淤积物分布在北村以下,上段河道不受壅水影响,河床冲刷继续发展。进入非汛期运用后,潼关--GyDuo段淤积量主要来源于运用水位大于322m,尤其是324m水位期间的部分入库沙量。潼关高程年内升降变化与潼关--GuDuo段冲淤量密切相关;年际间,潼关高程与潼关--GoDuo段河槽淤积量之间呈线性变化,即潼关--GoDuo段河槽淤量增减0.023亿m^3,潼关高程随之升降0.10m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渭河下游淤积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文献记载,渭河“水浅,沙深”。由汉至唐因渭河淤浅不能通航,多次另行开挖漕渠为京师运粮,三门峡水库建成前,渭河华县、咸阳、道口的同流量水位年平均上升0.020-0.089m,渭河下游也是淤积上升的,潼关是渭河下游侵蚀基面,潼关高程年平均上升0.035m,渭河下游与潼关高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同步上升的。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三门峡水库过去多年来的三种运行方式,指出了现行运行方式由于汛期拉沙对库区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为了减轻这种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水库非汛期运用水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大大减轻了三门峡水库对于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负担,但远不能彻底解除。三门峡水库在不影响潼关河床高程、维持槽库容冲淤平衡及有利于黄河下游淤的前提下,应当配合小浪底水库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利用效益,经研究,适当抬高每年3-5月库水位,利用桃汛期后洪水将库水位从315m抬至319m,则在净增加两库总发电量的同时,对潼关河床高程在丰水年比目前水平低的情况下仍无不利影响。若将库水位抬至321m,则对目前水平的潼关河高程基本上也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翠萍  李文学 《水力发电》2004,30(3):55-57,59
总结回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背景与目的,提出当前应当调整水库运用指标。依据黄河水沙年度变幅大的特点,提出了三门峡水库保持长期使用的设想,即根据汛期水量分级确定水库运用指标,或者在全年时间内,根据入库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水库是蓄水运用还是低水位运用。  相似文献   

17.
水库调度是水库运行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枢纽实现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文中引入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结合三门峡库区实际数据信息系统的自身特点,运用Power Builder和Visual Basic6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开发了三门峡库区综合调度系统.系统可以存储水、沙信息,采用人机交互式界面生成优化调度方案,对库区科学调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