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广西是一个以溶岩地貌为主特征的地区,人均不足0.5亩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往往使人们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的索取,如此恶性循环的后果是自然环境的更加恶化。这是广西不少地方县域经济难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4.
环境是区域的形象,是聚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洼地”,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高地”,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就难以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必须立足于县域实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县份,真正把环境建设放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需要的高度来认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县域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环境可以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洼地效应"、"向心效应"和"乘数效应",政策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软环境之一。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县域经济在发展主体上,要营造自力更生的思想政策环境;在组织方法上,要着眼于政策环境各要素的优化,营造宽松、开放、透明政策环境;在工作出发点上,注重营造优质长效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郎溪是安徽省东邻江苏、靠近浙江的边界县,其经济发展,既受安微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影响,又受江浙经济的辐射和推动。“九五”期间,郎溪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经济强县相比,尤其是与江浙的发达县市相比,郎溪县的经济总量太小,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工业基础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三产不活,发展差距在拉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及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朗溪的经济要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敢于善于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挥区域优势,主动把郎溪经济融入江浙沪经济圈,借助外力推进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外开放工作的成效,依赖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玉田县牢固坚持对外开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开放促环境,以环境促开放,努力从经济大县向经济强县迈进。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的落后,已被归结为受历史、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乏;而西部县域经济的不发达,则更加突出地表现为受以下因素制约: 农业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亩产低,水利设施严重不足且布局不尽合理,一遇干旱会大面积减收乃至绝收。特别是居住于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 相似文献
9.
10.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地区用较长时间所走过的路,它包含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素质的提高双重内涵,核心是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县域经济发展,既关乎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作为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山区县,其发展更应值得关注。我省现有的17个山区县(市),国土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人口605.4万,分别占全省的24.3%和9.4%,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有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5个。 相似文献
14.
15.
略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机遇,机遇是同商品经济连在一起的。30多年来,我国农业之所以创造出举世公认的奇迹,就在于农村的经济改革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重视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质量、发展水平、文明程度、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推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们基于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强化“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竞争、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环境建设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标本兼治,软硬并举,整体推进,强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靠环境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20.
基于苏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整体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非农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环境较差等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制定和完善支农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等发展苏北县城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