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针对国内学者往往将韩国的"新村运动"视为"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误解,本文从汉语、韩文和韩国官方的英文解释出发,探讨了"村"与"农村"概念的差异,并从其起源、社会背景、宗旨、目标、内容与展开方式入手,分析、揭示了"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运动"、"新乡村建设"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全面、正确地理解"新村运动"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唯有注重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和谐发展,而不是将两者的发展对立起来;唯有在致力于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倍重视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制度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内学者往往将韩国的"新村运动"视为"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误解,本文从汉语、韩文和韩国官方的英文解释出发,探讨了"村"与"农村"概念的差异,并从其起源、社会背景、宗旨、目标、内容与展开方式入手,分析、揭示了"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运动"、"新乡村建设"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全面、正确地理解"新村运动"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唯有注重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和谐发展,而不是将两者的发展对立起来;唯有在致力于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倍重视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和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整体发展和制度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曲延春 《农业经济》2006,(10):14-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面对的重要历史课题。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改善了农村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和社会成就,韩国人创造了“汉江奇迹”。韩国新村运动因此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的典范。并且,韩国与我国都属于东亚国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与当初韩国新村运动的经济背景有类似之处,所要达到的目标也相似。因此,考察韩国新村运动实践,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随省政府赴美考察团有幸到韩国新乡村运动发祥地庆尚北道义城郡考察学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启示。1韩国新乡村运动发展历程与成就上世纪60年代,韩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江苏省是东部的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成为缔造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强大动力.如何建设江苏新世纪的新农村,韩国的"新村运动"提供了参照和范例.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与韩国当年面对的问题非常相似,韩国新村运动实行的很多方法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本文在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国情.具体分析了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国的新村运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几十年前,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这时,韩国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以此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作了探索。而这些经验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以及对我们目前研究“三农”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通过"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了积极干预,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创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韩国"新村运动"得到一些启示。一、韩国"赫村运动"概况(一)"新村运动"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在两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后,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农业之间、城乡之  相似文献   

9.
世界之窗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内容及特点韩国新农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社会性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业,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内容的核心是“建设和谐满意的共同体(集体)”,即建设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也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到满足的农村社会。新农村运动的基本建设目标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密切城乡和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国家+社会”的分析范式分析新村运动组织动员机制的历史变迁。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动员机制与社会动员机制互相影响,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政府机构"管理式"控制模式、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乡政村治"二元乡村治理模式三个阶段,现行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党政企不分"等、基层政府的"公司化"和基层政府工作机制的"运动化"等.因此,本文认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政权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兴起的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对探索资本化、市场化之外的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Wright和Gibson-Graham对另类发展的认识范式,试图突破以往浪漫化抑或单纯质疑新乡村建设的二分视角,选取一个乡村旅馆合作经营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指出了新乡村建设至少面临两个困境:一是通过"另类商品化"在经济过程中嵌入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困境,二是通过合作劳动维持"公地"运营的困境。这两个困境背后存在特定的社会再生产机制:前者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生活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强化了农民对现金的需求;后者则可以部分归因于土地个体经营的宏观制度与合作劳动中对劳动质量的评价标准的缺失。揭示这些结构性障碍并不是否定相关实践,而是期待在对实践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找寻行动的可能空间,给实践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国与我国一样,是一个山多耕地少的国家,几十年前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从1970年发起"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成就的取得与韩国政府适时采取的开征乡村发展特别税重要措施密不可分,这对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经济在带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需要政府与农村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农村劳动力投入为视角,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研究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桃园村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愈益呈现出"离散"型特征,与此同时又在"聚合"中形成了一种新乡村文化。和与世隔绝的古"桃源文化"不同的是,桃园村的新乡村文化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成的"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延续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是人内心的和谐,因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阶段、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与目标,发展阶段与绩效、特点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玉球 《山西农经》2020,(1):63-63,6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各项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虬桥村是嘉定工业区的一个建制村.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工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原来的经济薄弱村,已发展成为富裕村.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当前许多地方已暴露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偏差和实践误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经济建设,阐述了浐川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培育和夯实经济增长点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之路,提出了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