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与公共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外部性、公共商品、免费搭车、市场失灵等基本概念,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是准公共商品。同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要求,提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应把准政府行为与市场调节的边际,以便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完善现有政策,做好工程规划和预算工作,完善工程建设的补助标准,制定一项合理的林业生产经营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退耕还林必须遵循的原则(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是基于土地产权结构调整,在政府和农户间构建的新型契约关系,其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和农户行为的博弈可能并不利于退耕还林可持续政策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是恢复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林区职工和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退耕还林工作都非常重视,普遍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提高退耕还林质量,使退耕还林工作持续稳步发展,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温州为代表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和以绍兴为代表的乡镇集体股份制,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显示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拓宽了筹资渠道,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三是企业产权明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四是理顺了分配关系,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但要处理好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规范化、企业积累股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业中介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介组织在本质上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有关交易主体为了节省交易成本而选择的一种与市场、企业和政府组织互补的“制度安排”或“行动集团”;农业中介组织有准市场、准企业组织和准企业、准政府组织两种基本类型,但以准市场、准企业组织为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分别是不同阶段农业中介组织的主导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大量寻租者的介入使政府的计划落空。根据寻租的逻辑,寻租者夸大退耕还林的亩数,可以获得被夸大部分的政府补贴资金,因此,当地官员有积极.陛过度扩张退耕还林工程,以便侵占—部分国家财政补贴资佥。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退耕还林为例,揭示了寻租者只注重退耕还林项目而不注重其生产性绩效的寻租逻辑,在归纳出几种主要的寻租形式后,又估算出内江市的租金规模和寻租比例。这一研究及其含义对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在对拉市海退耕还林项目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博弈工具分析了政府、上下游社区在退耕还林中的收益变化,在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后农户的产业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揭示了退耕还林在保护流域环境方面的局限性,提出在生态补偿思路下进行流域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5个地(市)的调研,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予以分析,认为退耕还林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生态经济系统中实施的工程,对国家和农户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稳定与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行事。并依照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要素配置的原则。从技术与政策分析的角度。提出进行树种选择、造林模式配置以及引入市场机制对接政府管理机制、增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弹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政府能力(特别是财政能力)之间的巨大缺口的考虑而引入BOT.但是,在应用BOT中我国政府政策的合理定位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扮演特许权授予者、管制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推动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开始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利国而又利民的很好的政策。为了保障这项政策得到很好贯彻施行,确保退耕还林要“退的下、稳的住、不反弹”,国务院于2002年12月14日发布了第36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颁布施行《退耕还林条例》,将这项极好的政策上升到行政法规的层面强力施行。开始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时候,政府粮食库存充裕,规定对退耕户实行粮食补助,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政府与退耕户签订了具有法律约束作用的退耕合同。《退耕还林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第九款规定:批准粮食企业向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2.
从中外退耕还林背景看我国以粮代赈目标的多样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发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背景是土地集中化、经营集约化、产权明晰化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国家对退耕还林采取高额补贴政策。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退耕还林应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林权是现代林业经济制度的核心,稳定的林权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具有生态、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工程区域的广泛性和区域综合条件的异质性,要求林权安排的多样性.工程目标的复合性与林权政策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是影响产权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林权政策及其经营管理形式的基本特征,从林权的初始安排、工程实施过程中林权组合以及林权安排的时空差异等角度,研究退耕还林工程林权的长期有效性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工程林权制度安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适宜的生态补偿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表明最低生态补偿应能弥补农户环境参与的全部成本;考虑到生态保护的公平原则,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应包括退耕还林的生态服务价值。本文以重庆万州退耕还林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成本流、保护拍卖和选择实验法,分别估算了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成本、接受意愿和生态环境价值贡献基础上的退耕还林补偿水平。不同补偿原则下的测算结果发现,现有退耕还林农户补贴严重不足。适宜的生态补偿标准是确保退耕还林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前提,也是政府政策设计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张尔俊一、国有农场现行产权制度的问题与弊端国有农场现行的产权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产权关系政府化。这虽然也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存在不少问题与弊端。(一)产权主体所有制形...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草)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关键还是在“能致富”。所以,发展退耕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退耕还林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但是退耕还林(草)中,农民又遇到一些新的影响增收的问题。而落实退耕还林(草)补偿政策只能维持农产原有生活水平,如何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农民增收致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地是人类共有的稀缺资源,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特性.农地非农化属于产权保护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产权关系是对农地非农化现实法律关系的直接反映.农地非农化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权利自由交换的民事权利法律保护关系;另一类是基于政府管制的行政权利法律关系.我国宪法的立法精神强化了农地产权的公有性质,农地非农化的法律关系反映了执政党和政府公权的利益需要和目标,在实际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采用市场之外的力量来限制、阻碍农地自由价格机制的形成,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需求者和唯一供给者.如何使农地非农化过程反映市场的价值规律并有效实现其最优法律价值目标,是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陇东南地区是甘肃实施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通过3年的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绩。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下文主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真总结分析了陇东南地区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退耕还林与“三农”问题、政府行为、林种选择、林地管护、税制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会计委派制即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和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根据《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要  相似文献   

20.
《南方农村》2008,(2):52
所谓不公指的是由于制度、权力等外在因素,人为地造成经济行为歪曲,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中国经济时报》刊文分析,目前中国有四大不公: 一是资源配置不公。从行业准人看,许多领域民营经济进不去;从融资环境看,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重重;从竞争环境看,民营企业在市场上要面临更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