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民法与市民社会从开始就注定了两者间辩证互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民法就是市民社会下的私法自治.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来分析民法与市民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下的私法自治间的内在关联,以期分析我国民法发展与市民社会环境培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推进民间现代化必须正视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历史建构问题,只有理顺中国市民社会演进历史,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现代化民法发展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转折时期首次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 ,继而又从几个具体方面对其深化认识 ,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早期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理论渊源。但依历史和逻辑 ,因该时期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把握不是很确定 ,决定了早期市民社会理论非其最终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在大加鞭挞中国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将市民社会的理念带入中国这片贫瘠的土壤。经过其在中国长时期的徘徊行进,中国社会正不断向市民社会的形态迈进,民法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了市民社会之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以国家为主导,提出了构建我国市民社会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部世界宪政史的发展过程。市民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都对于宪政价值中的民主、法治、权利保障以及权力制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阐述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机构,它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一部世界宪政史的发展过程.市民社会组织的产生、发展都对于宪政价值中的民主、法治、权利保障以及权力制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并结合我国目前市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阐述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政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税收法定原则是现代税法的最高原则,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同时,税收法定原则又能促进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从而推动法治国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确立税收法定原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哲学语境当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民社会的含义各有不同,梳理和厘清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地把握市民社会概念的本真涵义,把市民社会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才能逐步实现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 相似文献
12.
民法作为与人类经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法律部门,它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在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以及促进人的观念革新。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的构建是西方法治成功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并未发展起来法治,也不具备市民社会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我国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法治的发展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自发产生。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在我国发展法治,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并使其发挥对法治进程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法是私法、权利法、调整市民社会生活的法。确认并保护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是民法的基本任务。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民法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民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民法精神的实质。《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和应用是适应民法学的基本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虽然源自西方,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其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要更好地构建我国市民社会,首先要理解我国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建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市民社会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形态的一种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与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民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这样的高级文明形态提供了思路。建设生态文明新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的调整,即从构建市民社会入手,构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缘起于西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这一理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诚信文化传统。这种诚信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内涵更加深邃。加强对传统诚信文化内涵的深入诠释,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诚信文化的理论价值,对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体系中的诚信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主体行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农转非”,在城市定居。我国《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