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河北省耕地资源现状以及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低;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结构组成、类型分布;在衡量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潜力分区域做了初步探讨;预计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耕地将在0.78bm^2左右;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应注意因地制宜、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对西藏可开垦和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哈尔滨市各类用地需求量增加。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偿各类建设占用的耕地,对于稳定耕地面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以可开垦土地为主。可开垦土地包括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和可开垦裸地等。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垦土地有32678个地块,面积为90.77万亩,以可开垦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量——从经济适宜性角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是我国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后备资源不但取决于后备资源的自然宜耕性,还受其开垦经营效益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山区耕地平衡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现在的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与大自然协调的结果,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耕地分布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总是先开垦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好的土地,开发陡坡地是因为没有适宜的平缓地可供开垦,不得已而为之,大量陡坡地的存在足以说明山区的后备资源不容乐观。现在一方面要将已开垦的耕地退耕,另一方面又要去开垦新的耕地,会使耕地保护和开发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已不能完全承担耕地平衡的任务,同时,后备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不当的开发还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加上山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山区耕地平衡必须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以耕地质量提高为主、数量增加为辅的耕地平衡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耕地开垦为例,就易地新垦耕地有关选址、规划、开垦技术等问题,探讨如何确保占补耕地中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为易地开垦耕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垦经济》2004,(8):16-16,30
一、易地开发的制度安排 易地开发是近年来各地为避免耕地流失、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的一项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其主要内容是: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等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显著性驱动因素,并且总人口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大,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对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影响最小。"宏观统筹协调,异地代补"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不匹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必经之路。但异地代补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应严格控制,并注重对补充耕地地区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详实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土地类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可开垦滩涂、可复垦采矿用地以及可开垦盐碱地;2.从空间位置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大部分位于黄河滩区;3.从分布规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程度较低。针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以上特点,进一步提出了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怀集县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全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基础,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研究区内的102.69km~2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怀集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怀集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1.75k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21.18%。地形坡度与生态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怀集县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地后备资源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未考虑耕地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的问题,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发评价体系各因素的分析,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发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黑龙江省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尝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开发评价值进行了计算,并以此为标准,提出了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结果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通过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分析福建省耕地承压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成因。[方法]文章通过耕地承压类型区的划分,分析福建省耕地承压的空间变化规律、成因及区域特点。[结果](1)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在保持粮食自给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1998—2018年福建省耕地承压呈明显上升趋势;(2)根据福建省各县(市、区)耕地压力指数划分耕地承压类型区,共分4个类型区,即:耕地高承压区,耕地较高承压区,耕地较低承压区和耕地低承压区;(3)福建省耕地承压空间差异显著,闽西北山区低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耕地高承压区和耕地较高承压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和靠近闽东南沿海地区,其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耕地承压明显;耕地低承压区和耕地较低承压区主要分布在闽西北山区,其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耕地承压不明显。[结论]福建省耕地压力大且地区差异明显,总体上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垦耕地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保证耕地占补平衡中新垦耕地的质量,评估被占耕地的生产潜力是前提,选好准备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是基础,做好补充耕地的开垦规划设计是龙头,资金投入与技术措施是保障,质量验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针对传统土地评价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以及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主观性过强的问题,研究以景泰县为例,将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引入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建立综合考虑生态、自然、社会经济3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定量测度,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景泰县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2.200 3到3.988 0不等,潜力等别包括较低、中等和较高,对潜力等别为较高的上沙沃镇、寺滩乡、芦阳镇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区域,对潜力等别为较低的五佛乡建议暂不考虑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有效降低了偶然误差,提高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全国耕地净减少542万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资源部最近公布了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05年度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目前,全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0%。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全国耕地净减少542万亩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的耕地资源十分短缺,耕地总量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8%,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高质量耕地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及限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20.
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量化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方法:利用自然增长法、趋势外推法、灰色模型法、极值标准化法、生物丰富度指数法、植被覆盖指数法等计算江阴市和兴化市耕地经济价值,并建立模型核算两市间因耕地易地补充而产生的经济补偿额。研究结果:耕地的完全经济价值可以从资源、生态效能、经济效能等几个方面考察。由此得出,2010—2015年江阴市应补偿给兴化市的耕地保护价值由887464.25元/hm2增长到1452447.81元/hm2。研究结论:研究根据耕地易地补充行为对经济、资源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对耕地易地补偿价值作了理论测算,并对今后耕地易地补充经济补偿计算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