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2013年6月的银行同业"钱荒"以及2014年以来的一些信托产品违约问题的出现,中国影子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关于中国的影子银行,各种观点对其内涵、范畴、影响以及监管等莫衷一是。文章通过全面梳理有关中国影子银行的各种观点发现,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影子银行的范畴并不存在通行口径。同时,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的发展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与风险划等号。对于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要疏堵结合,在规范中谋求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功能、风险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影子银行保险机制等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3.
乔刚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82-183
自2007年9月美联储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以来,国内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同时其产生的风险问题也被格外关注。在界定影子银行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的概念在不同金融结构下具有不同的涵义。总体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有本质的不同。虽然中国影子银行具有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的特征,但总体上已被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内,并不具备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的特征,同时其规模和风险也尚未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应逐步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对这些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风险监管政策,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促进金融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脱缰似的发展助推并加剧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监管机构越发重视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首先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界定,继而从融资方的需求、投资方的供给以及投融资中介的配合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兴起之表面原因,进而在探讨其隐藏的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以及系统性违约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兴起之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的利率管制以及当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对金融创新存在监管真空等金融体制方面的弊端,最后提出为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主要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芮琳琳 《当代经济》2016,(30):73-75
起源于美国的影子银行在中国地区形成了特有的运行机制.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的表现形式及资金来源就在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在当前市场化进程中,影子银行的资金有效完善了我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张,许多影子银行正游走于金融监管之外,成为了最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应该从深刻研究运行机制入手.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基本内容,同时对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相应运行风险的具体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7.
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子银行体系"是造就华尔街昔日辉煌的有效机制,也是推动次贷危机衍生为波及全球之金融风暴的关键链条。文章界定了"影子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概括了影子银行所具有的不透明性、高杠杆性,表外性以及具有实质性的信贷膨胀效应等显著特点,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根源:期限错配、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高杠杆率及风险跨境传递,最后阐明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来。但是相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而言,中国的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只是从对应的角度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具有美国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思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为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广泛、便捷的融资渠道,因此不能"一刀式"地消除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影子银行业务,但也加大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探索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监管体系能够缓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资产的价格,利率波动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的风险之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的危害性,开始闻虎色变.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西方的影子银行处于完全不同的意义范畴,在对其保持警惕性的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对其全盘否定. 影子银行不特指机构 影子银行,广义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然而在国内这—概念仍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作为一把“双刃剑”,其风险监管问题不容忽视。对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有明确的认识是制定风险监管政策的关键。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监管对策,以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在引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而其有效监管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隐性担保和高杠杆两大特征,构建影子银行业务管理者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决策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隐性担保的影子银行偏好具有高杠杆特征的信贷限制项目,若引入杠杆率约束,则存在有效的监管干预策略,即当满足监管干预条件时,监管机构能甄别出影子银行的投资项目,可通过调节杠杆率监管区间引导影子银行的投资偏好;当干预条件未满足时,监管机构的干预策略无效。为化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需加强治理,由泛化的分业监管转为针对经营业务的功能监管;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根据现金流信号对已存续的隐性担保产品进行严格的杠杆率区间监管;对风险级别不同的项目,需设定不同的投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一方面适应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与银行的创新冲动,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的金融系统比以往传统的金融系统更脆弱。通过对于影子银行的全面分析,追溯其产生的根源,寻找相关对策,降低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同时能够更好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充分放大其融资的有利效应,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监管机制,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防范能力,使得金融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有效推手。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系统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其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效监管的难点,并运用模型分析了这一状况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如何搭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我国上市银行数据,本文采用CoVaR方法衡量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考察“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借款人和银行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起到显著的“抑制缓释”作用;影子银行规模是“累积加剧”和“抑制缓释”效应的渠道,流动性分层则是“累积加剧”效应的渠道。结合银行性质、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情景下,“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结论对于“防风险”目标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有人认为,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子银行。2011年我国出现了温州"跑路事件",民间借贷问题浮出水面,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乃至经济的潜在风险。影子银行的概念是2007年开始提起的,因而人们对其的研究历史并不长。  相似文献   

18.
正1.强化并表监管和集中度风险监管机制,弱化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会转移到传统银行体系。因此要通过监管措施在识别传统银行支持的非银行机构基础上加强这类机构业务的合规性,有助于对影子银行传递给传统银行的风险的识别,增强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较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特点和风险。其次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行模式和风险。从中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来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风险可控,结构上有风险暴露隐患。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结构较为简单,同属银行表外业务,其风险与银行信贷相当。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风险。信托贷款中信政合作、基建信托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托违约风险较大。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典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比较了FSB和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这两种框架都从机构和活动两个角度来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对于"影子银行活动"的监管,FSB和美国观点较为一致,主要对与短期融资相关的风险进行监管。对于影子银行机构的监管,FSB提出根据影子银行的部门进行监管,而美国注重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文章分析了两种框架的特点,并提出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