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利好消息,将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由此可以对"十八大"后的房地产业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相似文献   

2.
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这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需求,也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需要指出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城镇化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需求,也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由于城镇化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设计新型土地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将在未来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城镇化进程其实包括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土地作为载体,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保障城镇化合理用地需求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而房地产业作为先导性基础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二者互相影响。本文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针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房地产发展的市场趋势,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重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和转型,以及对未来行业整体水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     
《楼市》2012,(24):31
1.新型城镇化战略唤醒地产大"刚需"有学者研究认为,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商品房与保障房是城镇居民安居的保障,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随着政府着力"城镇化"建设信息释放,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称,已将中国房地产业的展望从"负面"转为"稳定",并预计销售情况和融资渠道的改善趋势会在2013年持续,国内房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20年,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将继续给房地产业带来发展动力。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商业地产发展的关系(一)注重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而这一点离不开商业地产的发展和完善,适宜人居之所必须要有相对完善的商业地产做支撑,来满足人们日常的消费需求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吹皱一池春水,房地产业在纠结中多方博弈,而土地管理制度成为必然的焦点新型城镇化吹皱一池春水,房地产业在纠结中多方博弈,而土地管理制度成为必然的焦点。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保障城镇化合理用地需求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着力点,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直接收益,同样也将对辽宁房地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直接收益,同样也将对辽宁房地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变过去简单的土地外延扩张式城镇化发展方式,牢牢抓住土地市场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把好土地调控闸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新一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单独一项任务列出。毫无疑问,城镇化将成为今后10年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邱峰 《上海房地》2013,(5):22-24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发展房地产,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亦离不开房地产。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必须正视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利好。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并  相似文献   

12.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路径"的要求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路径"的要求,因为中国经济依靠政府主导投资、政策刺激和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就业岗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速城镇化的外延式扩张模式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突出表现为地价房价高企、"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等。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被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为不可持续,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下一阶段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开发边界由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在城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城镇水平达到52.6%,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今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基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障碍,突出表现为两个严重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5.
王宏周 《中外企业家》2013,(6Z):233-233
新型城镇化将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质量还有待提高。我国城镇化行政力度过大,城镇化用地管理粗放,城镇化三农矛盾突出。笔者认为只有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核心、关键和本质;防止圈地化、造城化、抢劫化和私有化四个"红箍咒",才能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三大问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地地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对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极为重要。从各国经验来看,土地管理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制度安排。从我国实践来看,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三大问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三大问题都与土地管理直接关联。人地失调是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到  相似文献   

17.
杨兰桥 《企业活力》2013,(6):149-153
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科学把握城镇化发展理念人本化、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形态集群化、城镇体系合理化、发展模式多元化、发展道路生态化等六大发展趋势,据此制定科学化的发展战略策略,提出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围绕"五个湖北"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未来十年是湖北省城镇化加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城镇化道路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走出传统城镇化的困境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新型城镇化从理念到实践都紧密联系国情,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任务,强调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将释放出巨大的红利,并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当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系统、长短期结合的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20.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关注传统城镇化中工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对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中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予以关注。应当关注传统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多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