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应对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按照建设"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各项综合改革进程,提升各自的综合竞争能力,以确保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迅速席卷全球,金融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业主体不安全因素大量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的任务很重,必须深化金融业改革,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中美金融体系存在很大差别,双方在金融合作中存在金融开放不对等、资本市场差距大以及中国美元储备风险过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加强中美金融合作,在借鉴美国先进金融制度的同时,可要求美国金融对等开放,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使资本市场能够切实发挥促进产业转型的核心作用。中美金融体系的区别金融体系被划分为以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以直接融资为特点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直接融资通  相似文献   

4.
金融体制又称金融体系,它是关于金融的制度规定,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金融体制有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制度、结构、工具、市场和调控机制。中国的改革历经30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其重要地位决定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特殊性。然而,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必须放在实际国情和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银行10月30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从宏观经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综合经营、金融市场、存款保险制度、支付体系等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金融稳定状况。《报告》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报告》给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中国金融总体稳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周程 《中国企业家》2005,(18):32-34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金融体系正经历着一个再造的过程:一面是国有银行改革稳步推进一面是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展开。金融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没有人会怀疑。那么.在中国金融体系再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中国当年为了金融业的不发达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英美两国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业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但与发达的美国金融体系相比,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美国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但它仍凭借美元的地位影响着全世界.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门无法关闭,也不应关闭.中国金融业的现实是谨慎有余而开拓不足,这仍制约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首要问题是国有银行改革。从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格局来看,中国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这个格局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中央政府认为,推进金融制度建设的第一任务是继续深化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是推动经济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体系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回顾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从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到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重大金融改革,为金融监管奠定了良好的宏观和微观基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金融监管分业设立,专业性、有效性也不断提升,既促进了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更加平稳推进下  相似文献   

10.
王蔷  朱昊 《企业研究》2011,(8):171-171
一、金融先导 按照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不同,金融可分为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求引致型金融,二是金融先导型金融。现行金融体系由于不能满足新的经营需求而做出调整,这种需求引致新的金融体系便是需求引致型金融。相反,供给先行型金融则强调金融的先导作用,即金融体系的发展领先于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它是通过优先发展金融业,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以金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动器,促进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金融先导改革,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短期内迅速摆脱了金融抑制状态,实现了经济的跳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国内外金融结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方面特性,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金融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业经营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更具有防范系统风险的作用,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监管缺失下更容易发生危机.因此,展开金融业竞争、加强法制、在合理监管体制下促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是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结构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地方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有效发挥各项功能,关系到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方金融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加强对地方金融监管。促进地方金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财政部门作为地方金融的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保险业与银行业的相互渗透与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我国银行保险业在"入世"之后,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做出的准备.如何突破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障碍,促进银保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是银行、保险方面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在肯定金融业对外开放工作的同时,也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障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用到"现代金融体系"这个提法,势必对我国今后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观十七大报告全文,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上述关于金融改革的论述中深刻地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6.
金融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内涵,并将西方金融创新动因理论和我国的金融创新动因理论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从健全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推动金融体系多元化建设、完善金融当局配套监管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金融创新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龚锋 《企业经济》2004,(5):136-13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以效率为立法理念对各自的金融法律体系进行了重大修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尚处在幼稚阶段,目前以规范金融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重心有其必要性,但提高我国金融效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应采取逐步改革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造金融体系等措施,提高我国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所有的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互联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金融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互联网与金融业的彼此渗透将传统的金融业带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互联网金融(The 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联合来完成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填补了金融体系的空白,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对P2P平台"善林金融"事件的分析,探究"善林金融"的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政策性金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已历经10年,在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历史一样,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也是在争论中发展的。随着入世后金融全面开放时期的临近,金融业将进入更深层次的改革,作为金融业重要组织部分的政策性金融,在新的条件下,其存在基础、经营属性、管理机制、法律保障等都需要进一步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据<证券时报>消息,在不久前举行的"观察家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育关人士表示,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要从推进金融企业产权多元化,打破货币、保险和资本市场的人为阻隔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