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经历了改革十年的快速转移后,近年来开始放慢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一大批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某些地区发生的“盲流”也尚未完全遏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九期刊登了詹向阳的《农业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要引起重视》一文。詹文开宗明义,观点十分鲜明,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非正常的。 文章指出:我国“近几年,农业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的数量和速度,有着惊人的增长。1986年转入乡镇企业劳动力比1979年增长51.4%。至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巳拥有8500万农村劳动力……”。对上述数字的“惊人”,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惊喜”,另一种是“惊”忧。詹文的观点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一、山西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一个转移与复归并存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前,山西农村劳动力配置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6.10%。随着山西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的结束,1984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崛起,我省出现了农村工业化高潮,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70.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各业间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到1988年末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为69.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七五”  相似文献   

5.
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5次会议日前在日内瓦结束。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强调:“在农业方面,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保持农业的稳定,对于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农业自然条件差、劳动力水平低、技术落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愿意通过开放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并参与国际竞争。但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劳动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概念.通过数据计算,发现中国实际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特征、并高于1,说明劳动力出现了过度转移.实证分析也证明,农业劳动力出现“空心化”现象.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是造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农业补贴是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三大因素,同时也是“空心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世界之窗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上有以下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谈论中国经济时无法绕开的重要话题。对于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 ,到底应当采取什么对策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张晓山在《深化农村改革 ,促进农村发展》中将这些因素概括为三类 ,即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 ,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 ,农民利益流失 ;农村劳动力很难同资本结合。该文在提出“一个基本认识”———即“三农”问题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本身 ,而在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大的政策导向———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  相似文献   

9.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10.
我国15年来的伟大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之源。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农业思想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1986年邓小平在听  相似文献   

11.
“蓝箱”政策改革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重要内容,将对各国的农业国内支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假设削减方案”的研究方法,本文模拟了“蓝箱”政策改革对中国总体扭曲性支持(OTDS)和最大扭曲性支持(MTDS)的影响,并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巴西进行了对比。本文研究表明:执行期结束时,中国OTDS承诺水平为261.9亿美元,欧盟为152亿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6.4亿美元和90亿美元,“蓝箱”政策改革不会给中国农业国内支持带来直接的冲击,而欧盟和美国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拙行期结束时它们仍然能保留较大的扭曲性支持空间。OTDS削减效果要好于MTDS,仅要求对“蓝箱”进行封项而免于削减对扭曲性支持的限制效果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利用江西省东北部丘陵山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Tobit模型。研究结果:(1)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途径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2)在非农就业水平较高的村庄内,老年劳动力比年轻劳动力具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在非农就业水平较低的村庄内,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短期内,丘陵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不会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急剧下降,当前亟需通过引导长期从事兼业生产的年轻农户退出土地和提高年轻的务农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以提高江西省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中国改革》(农村版)今年第六期“编读往来”栏目中《教会农民种“知识”》一,颇有感触。当前农民纷纷离土务工,无疑是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亩地里刨不出小康”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辩证地看:农业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的“度”,势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笔曾对本地区农民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3~2008年的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对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进行了测定,并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农业劳动力已表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动正改变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是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无疑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应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并努力改变现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城乡劳动力“相互替代”是国内外研究劳动力迁移和就业的理论中大都隐含的一个假设,该假设具有明显的政策倾向:清退衣民工。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忽略了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意识的差异,忽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的多种通道和转移方式的多样性,因而该假设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据此制定的政策应慎行。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业和转移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转业是指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流动。所谓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在部门间或地区间的流动。依据农业劳动力转业后是否“离土”和“离乡”(乡指乡村而言,不是指行政区划乡),可以划分出以下四种转业模式:①“既不离土,也不离乡”模式;②“离土不离乡”模式;③“离乡不离土”模式;④“离乡离土模式”。  相似文献   

18.
周云芳 《农业经济》2006,(5):F0003-F0003
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改革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从1978年开始搞农业经济改革,已经经历了28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从1990年起至今有16年的历史,尚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比较和分析两国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结构在改革中的变化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一、历史条件中俄两国实行农业经济改革的历史条件不同。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百废待兴,中国农民期盼农业经济改革。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力资源富足。长期处于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的农民习惯于小农经济,非常适应而且欢…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合理数量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农业劳动力合理数量的估算章铮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数量。术语“农业”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狭义的农业基本上就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中国可耕地资源有限,在农业技术没有多少进步的条件下,狭义农...  相似文献   

20.
论文认为,兼业农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口经济现象。据此,作者在概述我国兼业农产生的经济背景、兼业农的特点和形态、兼业农的经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兼业农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总体机制”是在农业产业或农村社区对农业劳动力的“推力”,非农产业或城镇社区对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