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美国"新经济"现象及其原因剖析 自1991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强劲增长,被经济学界称为奇特的"新经济"现象.虽然当前美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减速的征兆,但"长波理论"学家们认为,从1985年算起,美国经济的这一新增长周期将持续50~60年.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经济“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新经济“现象及其原因剖析   自1991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时期,到目前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强劲增长,被经济学界称为奇特的“新经济“现象.虽然当前美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减速的征兆,但“长波理论“学家们认为,从1985年算起,美国经济的这一新增长周期将持续50~60年.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回升开始,保持持续增长近10年,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虽然近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减速甚至衰退迹象,但对这一时期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一、里根执政时期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政策为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1.减税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美国的滞胀困境,里根政府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为垄断资本家提供了巨额优惠。虽然短期内减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从长期发展来看,里根的减税政策刺激了供给和投资,从…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使美国率先走出西方自八十年代即陷于的经济衰退,并进入了罕见的持续近十年的低通胀高速增长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业结构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经济与管理》2009,23(2):11-14
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最近一轮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态势.随着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措施,房地产过度扩张之后遇到的资源和需求约束将不复存在,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虽然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但北美洲的美、加、墨三国经济在未来18个月中将继续以强劲的态势增长 ,有专家估计 ,三国经济今年将平均增长4 .3%,明年略有下降 ,亦将为3.7%。近十年来 ,美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通膨率、汇率和利率都保持了稳定 ;在未来两年 ,美国仍有能力保持经济高增长、低通胀 ,这不仅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北美经济增长的动力 ,它带动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增长 ,并使北美及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跃。尽管从人均收入上看 ,美国的增长更快 ,但加、墨两国75 %的出口商品…  相似文献   

7.
自 2 0 0 1年以来 ,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汇价持续下跌 ,而美国经济在这段时期增长速度也是大大放慢 ,陷入衰退之中。本文分析美元贬值的原因和与美元贬值密切相关的美国经济增长趋势 ,揭示出美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症结、未来的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 ,美国经济正处于从一个增长周期向另一个增长周期过渡的阶段 ,过渡会持续一段时期 ,这导致了美元的颓势 ,同时也表明美国经济近期复苏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美国工业化阶段是美国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结构演进最为迅速的时期。本文简要地讨论了美国工业化的情况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国际比较 ,分析了工业化阶段美国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结构演进的过程和金融发展速度 ,论证了金融发展同美国工业化进程的联系以及金融发展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归纳了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独立观点  相似文献   

9.
后危机时期亚洲金融发展的新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G3经济体缓慢复苏,全球增长格局分化 后危机时期亚洲所面临的第一个常态化环境就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分布将出现重大改变.美、欧、日G3经济体的经济呈现缓慢、浅度和曲折的复苏进程.2009年,美国GDP增速2.4%,欧洲4.8%:印度7.3%,中国高达8.7%.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二战后的重建繁荣,这是一个小发展;二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工业化,汽车、家电进入家庭.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开始陷入低潮,经过长时期的滞涨,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从大的背景来说,也就在那时,美国开始推崇里根学派,进行大规模减税、削减财政开支、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并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等.那时,日本扮演着"冤大头"的角色,它叫嚣要把整个美国买下,其实买下的只是美国的夕阳产业(如钢铁、石化等),这为美国提供了长期的歇息环境,美国得以从过去的夕阳产业解放出来,投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一) 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根本变革的时期。在今后的20年中,新技术将不断产生,国际贸易将迅速增长,美国人民的爱好与价值观念也将随之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   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工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自从1991年3月开始回升以来,持续增长,至今不衰,到2000年2月底,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07个月,打破了20世纪60年代持续增长106个月的纪录,成为战后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长时期,而且,这一轮增长仍在继续。美国经济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因而论者普遍认为美国已进入“新经济”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各自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延迟引导关系。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明确了中国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难题: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最终促进同时期货物出口的增长,与美国服务出口的增长最终促进同时期服务出口的增长这一内在动力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首次出现于1971年,除1973年和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呈现出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1981年至1987年和1991年至1998年是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两个阶段分别增长了582%和155%,2000年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到2004年经常项目赤字已经高达666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7%.在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增高的同时,美国国内储蓄持续下降,表现为居民储蓄降到历史的最低点,甚至出现负储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90.8-91.3的短暂衰退后,进入全面高速增长时期。这轮高增长长达115个月,在此期间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也打破了美国趋势经济增长率不超过2.5%的公认准则。90年代中后期,美国股票指数大幅攀升,经济强劲增长。然而2000年3月股市突然逆转,Nasdaq和Dow Jones股指纷纷巨幅下挫,快速增长的美国经济随之被拖入萧条状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各国金融危机救助措施作用下,世界经济已经明显企稳,经济先行指标昭示世界经济迈向复苏之旅.从季度GDP增长率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3季度相继走出衰退,单季取得正增长已经没有悬念.预计美国、德国和日本2009年3-4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在1.5%-2.0%左右.尽管全球经济度过了金融危机最艰难时期,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表现为经济脆弱性.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在攀升,私人部门投资增长有待于提高,因此刺激政策持续性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陈新明 《时代经贸》2014,(2):178-17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每年以2位数的增长率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转型时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当今全球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持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般说来,流动性的增长开始于经济衰退时期,政府由于担心经济放缓而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旦经济复苏,流动性通常会随着经济活动加强以及政府收紧货币政策而迅速缩小.但是,次贷危机前美国的经济增长已持续了七年有余,美联储实行紧缩型财政政策,两年半的时间内17次提高基准利率达4.25个百分点,可流动性并未见有丝毫的缩小.  相似文献   

20.
王玉梅 《经济问题》2008,342(2):77-80
运用综合评价的思想,利用统计数据,测算了"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最后一年安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测算结果表明安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在持续不断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符合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