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粮食局在今年世界粮食日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6,(36):32-32
【法国《费加罗报》8月22日】中国在成为世界能源和原料消费大国之后,又开始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国去年生产粮食4.84亿吨,消费粮食4.97亿吨。这种入不敷出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因为中国的粮食消费还在不断上升。根据中国农业部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消费粮食5.2亿吨,到2020年将上升到5.54亿吨;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却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相似文献   

3.
杨金丽 《中国经贸》2013,(10):59-60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地区,特别是当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两不三新”发展路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后,河南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再次被社会关注。结合2072年深入粮食行业的实地调研,本文阐述了当前粮食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旨在深化粮食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实现粮食安全及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叶世隆 《特区经济》2014,(2):168-169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影响生产。印度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粮食消费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阶段及人群中的满足程度有所不同。不论在粮食短缺还是在粮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粮食获取量,尤其是发生粮食危机时,贫困家庭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主要讨论基础性粮食消费,即政府在贫困人口获取粮食方面采取的措施,其核心是消除贫困,保障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增强贫困人口对粮食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低收入的国家里,贫困的两个主要特征是营养不良和饥饿。《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丛刊》指出,在六十年代初,世界人口中有一半处于营养不足,还有3亿到5亿人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受苦。当时的一些报道声称,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饥饿。可是,不管贫困和粮食短缺的程度多么严重,对于这些数字还必须以保留的态度去看待。还没有统计数字能告诉我们有多少人死于饥饿,也许更无法断定其死亡究竟是由于缺乏食物还是由于疾病。可以设想只有少数营养不良的人死于饥饿,而多数是由于身体的抗病能力降低而死亡。对于食物消费最的比较也是有争论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61年发表的数字。  相似文献   

6.
书讯·社科     
粮食战争饥饿和肥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上所有国家,肥胖与饥饿、贫困与富有之间的矛盾正在变得日益尖锐。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世界粮食体系的历史和世界食物体系形成的几种方式,分析了那些针对食物体系的国际主义的政治斗争。[英]拉吉·帕特尔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9月  相似文献   

7.
《老区建设》2012,(19):4-5
10月16日,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济南共同举办了2012年"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致辞时强调,近年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扩大,全球农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全球仍有近9亿饥饿人口,实现粮食安全任重道远。各国必须更加重视农业,扩大农业投入,完善鼓励政策,创新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养活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尼赫鲁和英.甘地执政时期都极其关注粮食问题,从尼赫鲁政府的土地改革到后来英.甘地的绿色革命等,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在低水平上实现了粮食自给。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到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最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度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大幅度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来之不易再次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与全球粮食危机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的状态相比,我国显得从容.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需求达到64000万吨,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角度看,2011年10月16日是第31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实现稳定"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信息是全球饥饿人口有9.25亿,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吃不饱肚子.我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饥饿必将影响和波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有关粮食安全的基本解释,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在1996年的第二次粮食首脑会议上,FAO重新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认为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弦要紧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总人口不断增加,而全球粮食产量因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及流失、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出现下降趋势。不少地方出现粮食严重短缺,有10亿人面临饥饿的威胁,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浩富 《东北之窗》2008,(2):36-37
如今"农民伯伯"不种田了,种田的是"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外国学者发出的警示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和1962年历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与此相应的是粮价和食品价格的飙升。粮食问题再  相似文献   

13.
"全球玉米储备只够维持8周,小麦储备只够维持12周";"世界粮食供应正以从未预见过的、史无前例的速度减少";"粮价已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饥饿的风暴正席卷而来"……这是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高官的警告,也是迄今为止,来自联合国的最严厉警告。  相似文献   

14.
随着食物结构变化和市场结构调整,原有按粮票定量计算背后的虚假需求消失了,形成阶段性的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下降和理性消费回归。以往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指标的统计粮食需求量方法很容易造成高估。这种高估又伴随着近年的粮食积压以及粮食体制改革滞后,加重了高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考察粮食平衡点应以粮食总产量、城市粮食(含饲料需求)商品流通量和合理的国有粮食部门的周转库存等一组指标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岳萍 《中亚信息》2006,(12):38-38
2006年11月24日哈萨克斯坦农业部表示,2006年许多传统农业国家的粮食生产下降,而哈萨克斯坦收获了1800万t粮食,有能力在2006/2007年度出口800万t粮食,成为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之一。2006年哈萨克斯坦的粮食种植面积为1450万hm^2,与2005年持平。  相似文献   

16.
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用了一大段文字讲粮食问题。他指出:"对于我们这个有12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目前粮食总量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尤其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今年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再次提醒我们,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抗灾能力不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中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不改变,农民的积极性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农业这个基础就有动摇的危险,不仅会影响农业和农  相似文献   

17.
农业和粮食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联合国专门设置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以保障世界各国的粮食供给与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免于饥饿。农业与粮食生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科学家和公众议论的焦点。农作物生长、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信息采集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每年国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投入开展农情信息调查。  相似文献   

18.
叶世隆  张伟 《特区经济》2014,(5):136-138
独立以来,作为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历届政府都极其关注粮食问题,从尼赫鲁政府的土地改革到后来的绿色革命等,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一个最显著的成果是到20世界70年代末,印度在低水平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印度独立以来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分析其成败得失,不仅对印度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也可丰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大米消费大国,也是大米生产大国,若算上不断增产的玉米、小麦等,中国粮食自给根本不成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大米库存量达到937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显然,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上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热点新闻,有些是突发事件,也有不少纯属炒作。近日,少数西方媒体因为中国公布了2012年增加大米进口的数据,就开始炒作中国  相似文献   

20.
粮食物流虽然是现代专业术语,但粮食物流活动早已有之。本文选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物流成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粮食物流成本过高是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竞争失败的诱因,并且还导致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