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消费时代和富裕社会,以建构核心消费理念和富裕观念为引导,着力培养全民的健康消费方式和理性对待财富行为是德育的积极对策,是体现消费与富裕本质的客观要求,是统领现实多元消费理念和富裕观念、抵制消费主义和为富不仁负面影响的需要。健全科学消费观、道德消费观、审美消费观、道德富裕观、和谐富裕观、安全富裕观等核心消费和富裕理念形成及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和激发全民健康消费方式与理性对待财富行为的养成,是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高、维护社会良性运转、实现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工业能源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研究省会城市工业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具有很强代表性。文章使用LMDI模型将南京工业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社会富裕效应和人口效应。结果表明,社会富裕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人口因子次之,能源结构因子对能源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而能源强度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经济结构因子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已进入了以过度供给为主要特征的剩余经济时代.过度供给意味着社会的普遍富裕,剩余经济意味着不会出现贫困与落后.然而,与人们的良好愿望南辕北辙的是,在过度供给社会贫困司空见惯,存剩余经济社会饥饿例不鲜见.富裕与贫困并存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著名的经济学悖论.  相似文献   

4.
炫耀性消费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炫耀性消费是指主要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真实需求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其深层含义是人与人之间在需求和效用上存在相互影响。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炫耀性消费很早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西方经济学中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的引入,该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炫耀性消费受社会富裕水平的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炫耀性消费大国,解释当代中国的消费现象也需要借鉴西方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相似文献   

5.
张翌  李珊  郭峻辰 《改革与开放》2013,(10):153+15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历的大学生群体成了奢侈品消费群体的一部分。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富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进行研究,从而把握他们的消费心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研究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和健康的消费潮流。  相似文献   

6.
刘玲 《魅力中国》2010,(30):30-30,32
21世纪,中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任。绿色消费是一种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对物品的占有和追求、重享乐的一种消费思想和行为。改革开放以后带来西方文化的侵入,其中包括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泛滥,强烈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特别是青年人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形成了畸形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文章从分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表现、原因、危害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按照现代消费理论的解释,我们正经历一个所谓"消费社会"时代。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消费商品注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这种"符号"带来的"意义"。高校大学生也深受这个时代的消费观念影响,其主要表现就是不够理性地消费。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尤为值得关注。从调查来看,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自卑"、"虚荣"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消费: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深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松茂 《特区经济》2005,(10):50-52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来源于人类的欲望(需求),表现为经济行为,就是消费。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消费是和自然相联系的文明消费。到了18世纪后期,踏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一方面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消费规模的扩展,另一方面则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发达国家,消费,尤其是浪费成了当时社会中表现价值、差别的地方。20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的满足由两类构成:需要和欲求……人类的需求可能是没有边际的,但大体能分作两种:一种是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必不可缺的绝对需要,另一种是相对意义上的,能使我们超过他人,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消费能折射出一定时代社会的经济水平、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社会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社会消费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拓市场、保增长,应努力让社会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元1978年 ,当中国经过10年文革之后踏上改革之路的时候 ,人们的心中再一次泛起了建国之初那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情感。思想上的解放、政治上的宽松、经济开始起步。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由于改革所带来的欢乐和最初的富裕。个人的能动性从来都没有象当时那样无拘无束地最大发挥出来。任何人都似乎深信不疑 ,未来将是更加欢乐和富有。但是 ,1992年的经济过热和随之而来的紧缩 ,明朗的天空生出了淡淡的乌云 :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增加、社会消费不足、通货紧缩。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使得改革之初由纵向比较产生的富裕感正在消…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成熟使我们正在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已不仅仅停留在它的物质层面,意义消费日渐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广告由于赋予商品符号意义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广告,联系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广告对人们的观念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细致的分析并试图探讨隐藏在广告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陶短房 《浙江经济》2009,(19):41-41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风头之劲,甚至超过了公认的日本,这自然引起了趋于两极的反应。有些人大声叫好,认为这是社会富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好表现,也有人对此感到忧虑,认为这折射出一种畸形的社会风气,更有人将奢侈品消费能力的激增,和贪腐、贫富分化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产品从开发、生产、成熟及被新产品替代的过程不断缩短,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各不相同。因而,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市场必然存在着空白、缝隙和盲点。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日本,随着消费需求趋势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高度情报化,流通业正面临着巨大改革。探索和开拓新的、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销售渠道,已成为目前各流通机构最关心的课题。近年来,通讯销售作为一种古老的流通手段,由于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而增添了活力,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露出其特有的优越性,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后,在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传媒影响力剧增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为获取利润,通过大众传媒重塑消费观和制造消费欲望等方式,操纵人们的消费心理,使消费由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基于本能的自主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基于资本利益之上的被操纵、被控制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这种行为形成了一种以纯粹的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这种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被称为消费主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比尔·盖茨说.在这个一切皆电子商务的时代,人类数千年来的商业行为被颠覆。人们的购物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地步入了一个被电商颠覆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杨芳 《沪港经济》2012,(1):30-32
背景 中国富裕人群的消费开支逐年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份额的20%。目前发布的《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以下简称《胡润报告》),深入解析了中国富裕人士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破译了这个充满玄机的中国奢侈品大时代。  相似文献   

19.
理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中的不理性去年底至今年以来的非典疫情,引发了全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阵阵波澜,直观表现在社会消费生活中。非典使消费现象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极端的消费。一些商品的购买出现了90年代以来看不到的抢购风波。如抢购板蓝根、食盐、大米、食油、中草药以及消毒药品等;二是极端的不消费。一部分人生怕感染“SARS”病毒,停止许多完全可以进行的正常消费,竭力使自己与消费市场隔离,恨不能回到老子时代,做到“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里人们对社会危机事件的反应非常敏感,而且敏感性直接反映在市场中。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任荣  刘树 《首都经济》2008,(3):80-82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服务于人们对文化、艺术、精神、娱乐产品等的消费需求。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北京支柱产业,目标是打造中国“创意产业之都”。源于创意产业的创意农业,是有效利用自然、文化、科技等资源,将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的延伸。创意农业是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是首都城乡和谐发展,富裕郊区农民的必然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