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本形成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在不同地区资本会形成差异: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东部地区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而这正是落后的西部地区所缺乏的。有效率的金融制度安排会大大促进资本的形成,从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东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机制的角度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分析区域资本形成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内、区域间和区域总体资本形成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资本形成差距不具备收敛特征,区域间资本形成差异具有日趋缩小趋势,区域总体资本形成差异与区域间资本形成差异表现出高度的吻合性.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建立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机制,以缩小我国当前区域资本形成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试图在总结相关成果的基础上 ,科学地抽象出区域差距形成、扩大和缩小的一般规律 ,认为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基础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有效的市场制度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而区域差距的缩小必须由政府发挥核心调控作用 ,通过逐步建立、完善和实施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有机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探讨了统一大市场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整体而言,统一大市场可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由于集聚效应与分散效应大小的相对变化,统一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存在“倒U型”效应,且当前我国大约1/3的省份已跃过拐点,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统一大市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统一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升级并存在互补效应,且能相互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完善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1978年~ 2013年的省际人均GDP数据,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我国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测算,进而实证考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五年规划的更替,考察期内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再下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且这一趋势不因区域划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区域划分数量的增加会显著拉大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表明在不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负相关性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在人均收入、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水平以及财政收入方面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不同方向,例如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制度等,并且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表现的愈加明显。如果不针对这种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两极分化问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控制,那么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要承认区域差距的存在,应为中西部地区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要注重人才资本的储蓄,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系列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但目前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条件趋同”假说前提下,借鉴Solow-Swan经济增长模型和WRM经济趋同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p趋同模型.分析发现2000-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物质资本储蓄率、人力资本储蓄率和R&D资本储蓄率的提升对我国经济增长条件β趋同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能有效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该理论和我国经济“割据”、市场不统一的条件,从资本形成模式和形成机制分析东西部两地区的差异,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并认为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西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形成像东部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8—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条件收敛回归和弹性分析法,实证研究了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政府从经济中的退出,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提高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力资本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物质资本投资的解释力较弱,而劳动参与率几乎没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于弹性测度的脱钩模型,对1998-2010年我国各省区工业碳排放与产出的脱钩关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处于相对脱钩的低碳发展阶段,但不同省区工业低碳发展进程差异较大;近年来,四大区域工业碳排放的产出弹性平稳下降,工业脱钩弹性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减.利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工业资本深化、所有制结构变革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本深化整体上促进了工业碳减排,而FDI显著推动了工业碳排放增长;“国退民进”的工业产权结构改革促进了工业节能减排,但民营企业比重提高所带来的减排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应该保持和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并防止地方分权体制下地区工业资本扩张的环境“竞次”行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呈现不平衡性。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等。通过分析全国各省市人均GDP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数的相关数据间的关系,发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认识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而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机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地区从贸易开放中受益的多少决定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因此贸易开放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地区发展差距取决于要素的地区分布。利用1997—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使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和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受益更多,而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这种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棘轮效应”机制是形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末“地域资本”(Territorial Capital)这一新概念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区域研究学者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相关研究探讨了地域资本的概念、内涵、类型及构成因素,并采用综合指标或代表性指标对地域资本进行测度,进而研究地域资本禀赋对区域发展水平及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经济韧性、区域内企业发展、区域发展政策有效性等的影响。地域资本是特定区域所拥有并可利用的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的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集合,其包含促进区域发展的传统要素和非传统要素、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不但拓展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和边界,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和解释地区发展差距的形成和演变。地域资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但仍处于探索拓展阶段,在理论架构和测度方法上均有待进一步完善,且研究对象仍集中于欧洲地区。目前,地域资本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应将地域资本应用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在科学刻画地域资本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地区发展差异的成因以及地域资本影响区域发展的机制,进而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综合地介绍了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术年会讨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关于统筹区域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关于县域经济及市县关系调整;关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关于城市化与大都市经济区;关于区域经济前沿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西部差距与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不同地区资本形成差异。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东部地区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有效率的金融制度安排大大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从而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落后的西部地区所缺乏的。那么,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形成的根源在哪?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加以探究,进而提出大开发中西部金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难题之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基于SUP-CCR-DEA模型,在保证整体效率最优的同时,增加政府进行区域补贴后的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最小化的约束条件,建立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用锡尔系数进行验证。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改变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公平性,也可增进整体经济效率;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在缩小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各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产业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分散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稳定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方法/过程 采用熵值法将地区整体多样化分解为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并运用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分析地区三种产业多样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经济、政策、区位三类因素的异质性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化区域特征,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呈相反趋势;部分经济因素明显表现出沿海省份“倾向性”影响,其中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相对城市化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技术水平、开放程度对东部地区产业多样化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对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存在相反的影响,政府干预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却更能促进沿海省份产业多样化发展,直辖市具有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效率特征及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服务业区域之间的效率差距明显,而且服务业TFP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但服务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服务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各区域在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程度、收入与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人力资本要素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知识溢出高度依赖于地理邻近性,知识溢出效应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选用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专利水平三种知识存量替代变量,借助SEM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测度和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知识存量变量具有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Jacbos效应、Porter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城市集聚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加大研发经费支出,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知识溢出高度依赖于地理邻近性,知识溢出效应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选用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专利水平三种知识存量替代变量,借助SEM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测度和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知识存量变量具有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Jacbos效应、Porter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城市集聚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加大研发经费支出,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