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焕云 《财会月刊》2011,(23):40-41
2011年1月31日,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IASB 2009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ED/2009/12《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补充文件《金融工具:减值》。该文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了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赵银芬 《财会月刊》2014,(11):24-27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中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三个阶段的内容后,从国家全局角度出发,结合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和利益格局,并结合我国财务报告的实务操作难点、概念框架选择和会计监管,提出了我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具体办法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中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三个阶段的内容后,从国家全局角度出发,结合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和利益格局,并结合我国财务报告的实务操作难点、概念框架选择和会计监管,提出了我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具体办法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重大缺陷。IASB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2009/1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文章在总结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了IASB替代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ED/2009/12。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重大缺陷.IASB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ED/2009/1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文章在总结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了IASB替代现行IAS39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建议--ED/2009/12.  相似文献   

8.
201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然而,会计预期损失模型是否能够取代现有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在探讨了会计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的影响后,提出了我国实施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相关策略,以提高会计预期损失模型的可操作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IASB发布了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本文在回顾IASB"保险合同"准则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新征求意见稿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对我国相关准则制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IASB和FASB一直致力于改进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于2011年1月联合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增补意见稿)》(SD),将银行贷款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两类;2011年6月又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三组别法"。本文对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法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推动贷款减值方法的改善进程。  相似文献   

11.
IASB于2014年7月发布的IFRS 9最终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金融审慎监管和会计目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必然性、预期损失模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应克服的外在压力,文章认为,应按应计提减值的具体项目分类选择并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鉴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构会计准则体系,而且要使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适应金融审慎监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5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印发《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在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为2010年6月30日。现将该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就由于其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备受质疑,IASB和FASB也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的IFRS 9正式引入预期损失模型,用以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文章通过对预期损失模型发展历程的回顾、最新模型的解读、新旧模型的对比和实例运用的分析加以研究,有助于对预期损失模型有更好的了解,从而为我国更好地运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共同发布了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新的、单一租赁会计模型。在我国加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租赁准则的修订必将会对以租赁作为获取资产重要来源的航空运输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剖析征求意见稿下租赁准则新变化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于2011年1月28日发布了有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互抵销的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确立了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抵销的目标、抵销标准、列报及披露等要求,目的是为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文章分析了IASB有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互抵销征求意见稿的相关问题及对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费率管制活动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管制资产与管制负债》,进一步明确了该准则的适用范围,提出了管制资产和管制负债模型及相关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的基本要求。文章对费率管制活动准则的制定历程进行回顾,对IASB费率管制活动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关键变化与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我国正在实施的输配电价改革的应用场景为例,明确该准则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与难点,为未来我国参与费率管制活动准则的国际制定以及我国相关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财务与会计》2020,(10):82-84
2019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下简称理事会)发布了主要财务报表(Primary Financial Statements)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一《一般列示和披露(General 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s)(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理事会最终将对该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后发布一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替代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聚焦利润表的改进,提出了划分损益类别、增加小计项目、细化表内项目披露、规范管理层业绩指标披露等新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对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有限修改建议,将可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国家或地区的财务报表编报实务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行金融工具减值方法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重大缺陷,IASB和FASB为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完善和国际趋同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对比分析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并归纳整理来自公众的反馈意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更好地理解有关金融资产和信贷承诺的预期信用损失并取代现有相关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在借鉴和吸收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预期信用损失确认、计量、列报及披露的原则。本文在阐述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简要评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20.
现行金融工具减值方法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重大缺陷,IASB和FASB为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完善和国际趋同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对比分析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并归纳整理来自公众的反馈意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