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99昆明世博会为例,探索了大事件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经济的改革,世博会植入前昆明市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但由于城市物质空间重构进展缓慢,以及有关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变迁的社会结构并未充分完成空间化过程。1995年底昆明世博会的植入,加快了城市物质空间的重构,在城市文化与制度变迁的耦合下,推动了前阶段社会结构变迁的持续空间化,也开启了同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快速空间化进程。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后续社会空间演化至少部分可以解释为世博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9年至2007年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布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究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空间分布情况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了2007年武汉市在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空间分布"集中化"和"边缘化"的新特点.结论为,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合理分布,能够避免"经济适用房阶层"的空间、心理隔离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探索,致力于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社区.伴随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及新产业、新群体的涌入,原住民邻里关系发生转型,交往空间渐趋衰退,交往需求冲突显现,不利于未来社区和谐邻里场景的构建.以杭州市梦想小镇创业大街作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原住民邻里交往行为作为切入点,分析其邻里交往空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而...  相似文献   

4.
5.
文章通过对培育乡村社会空间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必要条件进行阐释和对皖北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皖北村民自治的问题关键在培育乡村社会公共空间,并论证了培育皖北乡村公共空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聚落形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浓缩着城市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与发展商以及外来人口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等种种博弈状态和过程。从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城中村空间生产的经济基础、属性特征、类型、过程、模式和治理机制等。结论是:城中村空间的生产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行动者互动博弈的产物,城中村空间的治理必须以产权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促进城中村社区转型和社会融合;以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为引线,推动城乡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8.
9.
经验证据表明,高房价背景下,经济因素已成为农民工居住空间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与访谈发现,房价大幅攀升已导致在城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并呈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其居住区位向城郊边缘分离,和城市居民相较其居住形态呈"极化"倾向,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正在发展。指出纾缓农民工居住空间分异、促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多方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7,(11):172-175
随着各地高校的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环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校园交往空间作为高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以宿迁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的现状评价,综合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通过相关校园交往空间的理论,提出校园交往空间的建议及优化对策,希望可以为提高校园环境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不仅是一个规模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与社会分化的过程,并带来城市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社会阶层在生活空间上的疏离与隔膜对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解决的途径可选择:适度的多样化混居;改造和提升弱区位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到外来工的生活居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李健  宁越敏 《城市问题》2006,(6):84-89,94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城市社会空间的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视角,分析了大城市社会空间发展演化的主要特征,并对当前社会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重构途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等角度,提出了治理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建国初期的较为均等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分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变迁。分析了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于结构和个体层面的双重空间社会排斥,并指出这两方面的排斥力造成了目前城市空间分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类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广泛的涵义,其中,某些社会发展目标是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会影响某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反过来,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活质量、地域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安全、多样选择以及公众参与等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活动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城市经济联系的首位度出发,通过分析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中心职能强度,将14个城市划分为四类;其次进行了兰州和甘肃省毗邻的省会城市与省内部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经济之间的经济隶属度和可达性的比较、分析;最后指出,甘肃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除了以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为指导外,还应该加强与毗邻省份省会城市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与西安、西宁等省会城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旧城改造的社会性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的有偿使用、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使停滞不前的城市旧区改造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旧城区改建步伐大大加快.然而不少实践表明,改建的目标多从经济角度出发,忽略了从和谐的、长远发展的社会性角度去制定相应策略,以致出现众多问题.从旧城改造的社会性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改造面临的种种问题,以期决策和实践者加以注意,避免留下改造后的社会久远隐患.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tes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use of formal versus informal mechanisms to control their human resources. Responses to a survey of 74 General Managers (GMs) of US subsidiaries in Mexico were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e us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mechanisms of control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MNC had a global strategy as well as with the strength of localization forces such as local dependence and local regulations. Level of employee education, a subsidiary characteristic, also predicted the extent to which MNCs used informal control mechanisms. Most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though they share some antecedents, each type of control mechanism, namely formal and informal, has a different se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tecedents. Indeed, our data hint that informal and formal control mechanism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nd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y can fruitfully co-exist because they satisfy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mands.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出租车行业的数量管制问题进行了考查。研究发现,由于出租车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就能够实现该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对出租车行业的数量管制,不但影响了出租车行业的自身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事实上,管制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管制租金而不是增进社会福利。因此放宽对出租车行业的数量管制才是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