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情面子现象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在中国的社会的交往中,人情是关系的起点,它也在关系维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人情社会、农业社会都有极大的关系。对人情面子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人情面子本身的象征意义,在社会功能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总结探讨人情面子的相关定义及人情面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管理的舞台上,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地位、职务相伴生的社会责任、职业纪律和政治形象,使领导者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组织人",由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成为大家关注的"公众人物"。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务活动、喧嚣鼎沸的人情世界以及充斥风险的市场诱惑,有的领导者能够适度把控言行,理性驾驭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人情社会中,制度安排要适应文化环境。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发性、非强制性和广泛性特征体现了这种制度安排在自发形成过程中社会伦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但是,也必须与文化环境兼容,否则这种制度安排就将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本文基于行为互动的博弈方法,以监考制度为例,以说明人情与制度的冲突,以及如何设计制度以实现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兼容,制度与人情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乡村社会运作的逻辑从传统的以人情、舆论为基础转变为靠金钱、权势为支撑,乡村"混混"这一群体开始卷土重来,成为影响乡村秩序的重要角色并成为法社会学界普遍关注并研究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山东半岛某村庄的"混混"为例,试图阐释乡村"混混"存在的原因及其在基层社会运作中的利弊,并论证乡村"混混"限制与治理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追求"无讼"为特征的和谐诉讼理念。通过调解、息讼使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从而加强民众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家国同构的紧密性,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诉讼理念中体现出的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三色”消费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三色”消费及其治理卢嘉瑞,陈素梅近些年来,在农村泛滥起来的"红色"消费(结婚消费)、"白色"消费(与丧葬有关的消费)、"黑色"消费(用于人情方面的消费),严重腐蚀人的灵魂,浪费社会财富,危害极大,理应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逐步扫除掉,以建设我国农...  相似文献   

7.
建立文化敏感 加强有效竞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领导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研究项目”提出了文化的九个维度 :回避不确定性、权力距离、社会对集体主义的重视、家庭的凝聚力、男女平等性、社会对敢想敢干的人的肯定、社会的人情导向、社会的绩效导向、社会的未来导向。这九个维度有助于分析和了解各个文化的特点 ,有助于国际合作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林亚红 《经济师》2007,(12):230-23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广告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演变也宣告了"我时代"的来临,然而作为人基本需求的交往需求永远都不会过时,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人情关系依然是广告的重要的感性诉求。以人情为诉求的广告即人情广告。但就目前的中国广告情况而言人情广告的运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归纳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广告的创意思维不够开阔,表现方式过于单调雷同。对此,文章提出可以通过人情诉求的多样化、广告商品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广告表现技巧的多样化来解决,从而更好地使用人情广告。  相似文献   

9.
翟学伟 《开放时代》2014,(4):170-182
人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基本含义似乎与规范与制度相对应。正因为此,当今中国社会寄期望于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遏制人情的泛滥。此文通过对大学里一件小事的描述,借助于功能现实主义的方法,将其提升到公设、前提和推论上,对中国社会中的人情运作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讨论。由此得出中国人情与制度的关系并非简单地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而可以是彼此相安无事的动态平衡。这一特点极易造成社会运行的"名实分离"。在公设层面,人情是中国社会的底色。当它泛滥到制度无法抵制时,社会很难借助于制度本身的修复来加以遏制,通常只能发动周而复始的"运动",来维持其共存的动态关系。以上这些特征可以回到个案层面同其他以制度为底色的社会进行比较。另外,本文借此还对个案如何具有代表性以及如何上升为抽象的理论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论“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子"作为传统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认同"作为一种中介联接了"面子"文化和旅游消费行为,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旅游消费文化系统。"面子"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相互作用,其内容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面子"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挥"面子"文化的积极作用是建设健康旅游消费文化,引导旅游者理性地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华人社会中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差序格局"现象在华人社会关系营销中的存在,即亲人关系所带来的关系结果最高,熟人关系次之,生人关系最差;需求法则对应亲密,人情法则对应恩惠,公平法则对应信用;同时,论文发现了从关系法则到关系呈现方式,再从关系呈现方式到关系结果的线性路径,厘清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明确地揭示出华人社会商业运营中"亲人"、"熟人"、"生人"之间等级明确的运行体系,不同的关系类型对应各自的关系法则,然后形成不同的关系呈现方式,并最终带来关系结果,即市场绩效的差异。"个人关系"导致"企业绩效"的运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窥探出来。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既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大学精神缺失、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氛围中,高等职业院校过度关注对"技能人"的塑造,而忽视对"社会人"与"文化人"的培养。因此,必须理性反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科学重塑高职校园精神,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蒋乔镇发展"低碳农业",收获绿色效益。重点推广"生态"、"循环"、"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并将低碳农业和"乡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乡土文化和经济的互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未来发展的潮流,确立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倡导绿色生态文明,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通过分析"城中村"的亚文化特性,并以济南市为例阐述其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指出"城中村"是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化的产物。传统的"城中村"物质形态改造并不能解决"城中村"的问题,"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转变的综合过程,必须提出基于文化融合的"城中村"改造路径,以推进"城中村"的健康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尹超 《经济视角》2010,(10):27-28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看重人情的国家,人情消费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生活在象牙塔里,还未正式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面临着人情消费。由于大学生受消费对象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人情消费的原因主要包括为“情”、为“礼”、为“利”这三个方面,且三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完全单一呈现的。  相似文献   

17.
春节期间,许多媒体都对当前社会人情消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报道.人情往来是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其功能本在于增进感情交流从而在亲友间形成一种互助机制,但是近年来其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敛财工具和炫富手段,人情消费演变为消费人情,人情异化现象严重.应对不合理的人情消费,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更需要群众自身加强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指导,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知识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对人类生存时空、社会组织、社会意识,价值等方面带来了根本性变化,这旨当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知识也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冲突,社会阶层的两级分化,人情淡漠和心理压力增大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也为其他学科的实证研究所借鉴和采用。我们从传播学理论出发、结合实际运用,提出"分场域调查法"。其目的是将对社区大规模文化考察从传统的"问题格"指向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家户、庭院、社区、社会、观念等场域中民族学事项的观察和访谈,呈现社区的状态和变化,凸显社区文化质和量的规定性和动态。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