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伊川县文正中学位于伊川县彭婆镇南寨村。西有潺潺伊水,北与龙门石窟相邻,东有名闻遐迩的范园,南控嵩山。原为彭婆镇第二初级中学,简称彭婆二中。2001年为弘扬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崇高情操,根据伊川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借名人(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建名校”而得名。学校占地面积约40000米,建筑面积13000米。现有专任教师80名,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800余名。 相似文献
5.
6.
7.
8.
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中国四川大足县,唐末以来的摩崖造像遍布境内,先后公布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达74处,造像达6万多躯,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为最。1945年春,由史学家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组团考察后,认为是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的石刻瑰宝。1980年春始对外开放,第一位外宾——加拿大学者司徒尔特目睹宝顶山石刻后,即惊呼:"这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自此,中外名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1986年,海外游客投票将其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资源。以"北有敦煌南有大足"享誉于世。 相似文献
9.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