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按摩了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分析结果表明,欧美日在华制造业投资区位主要受市场规模大小和集聚经济效果的影响,并具有向高式资地区集中的趋向;而韩国在华投资的分布则主要决定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文化联系。从省级地域单元来看,地区平均税负水平的高低对外商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引进外资包括引进直接投资、引进对外借款和引进证券投资三部分。从规模上看,未来5年我国每年外资流入总量在1997年600亿美元的基础上还将继续扩大,但其内部构成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即直接投资进入呈现下降趋势,对外借款进入部分稳中有升,证券投资进入部分急剧扩大。作者认为,在我国引进外资中,直接投资、对外借款、证券投资三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最佳配置,以避免过分偏重一种引资方式可能产生的重大弊端。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原因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张铭改革开放17年来,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是,在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热点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外商直接投资中热点问题的分析余光胜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新趋向近几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并购国有企业及控股合资等已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点,这些热点表现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向:1.从并购对象看,外商并购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制造业面临什么样的使命和机遇?全球化与我国制造企业变革有何种关系?本刊特约上海同济大学张曙教授从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及其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义,以及怎样通过企业管理现代化创造利润新源泉。让企业坚定地认识到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变革的动力,信息化将会使我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运用1985年~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1:7贸易地区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出1:7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最近十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快速扩张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运用网络型产业组织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28个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在2001—2007年间,网络型产业组织能够通过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和产业集聚提升中国大陆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也存在积极影响,但是人民币汇率、企业平均规模、经济开放度和研发支出未能增强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没有削弱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吸引外资对推进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增长很快:到目前,世界前500名制造业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投资中国。随着外商在国内投资的规模扩大,对我国技术引进亦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我国汽车工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1.总体状况至1998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共建立了400余家合资企业①(有些企业属于兼营,因此难以将其明确地划入汽车工业),其中各类汽车生产企业50余家,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企业约240多家,其他服务、咨询类企业40多家。吸收外资协议金额26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2亿美元。投资外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300余项,其中整车26项,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等主要总成25项,零部件153项,工艺、研究开发等79项。300余家汽车工业的重点企业,…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制造业贸易成本的测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贸易成本的估计采用缺乏微观基础且基于对称性假设的理论模型,本文利用克服以上缺点的模型,估计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制造业各产业的贸易成本,结果显示:1997—2007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在制造业各产业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逐年下降趋势,在制造业所有的产业中,高技术型制成品贸易成本最低,下降幅度最大。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成本低于欧美国家。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鸿沟,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低端环节。因此,国家亟待调整和出台国际贸易及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促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加快升级,减少贸易成本。 相似文献
12.
13.
谁从谁获益:中国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1995年和2003年的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国别外资企业与不同所有制内资企业组合产生的溢出效应模式。结果发现.外资存在与内资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遍而一致的.而是与外资企业的国别和内资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密切相关。我们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西方国家的投资较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对内资企业的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发现西方企业对国有企业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而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则改进了内资非国有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的绩效。本文所发现的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溢出效应的有趣模式建议外资政策设计应着力促进不同类型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特定组合,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与本土国有企业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与本土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从而最大化外资溢出带来的溢出好处。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竞争还是垄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资市场效应的评估和计量是处理好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政策关系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1999—2010年28个两位数和447个四位数代码制造业面板数据,首先估计了两位数代码制造业的市场势力水平,然后进一步考察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并测度外资引致的福利变动。研究表明:制造业各行业存在显著的市场势力,但金融危机前后市场势力溢价水平波动较大。全样本结果显示制造业市场势力溢价约为6.2%,但金融危机前样本证实市场势力溢价高达22.1%。细分产业中,外资的竞争效应占主导,但在部分产业中外资表现出了反竞争效应。制造业总体层面上,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之间呈现U形非线性关系,拐点稳定在外资比重为47.3%—54.0%的区间内。从福利角度看,外资进入的竞争效应,使得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减少了3334.70亿元;但FDI的反竞争效应使得相应行业垄断福利损失增加2407.45亿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9~2012年我国27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FDI对我国内资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且还考虑到了时间变化的动态效应,通过分别对2009~2010年、2011~2012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试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 FDI对我国内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有何变化。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内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这种正向促进作用有所减弱;研发经费对我国内资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大大提高,由显著的抑制作用变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人员对我国内资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有所降低,由明显的促进作用变为不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二者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利用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技术进步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且这一趋势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The growth of outward investment from China has generated expressions of concern from policyma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the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impacts of such investments. While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come to be
viewed by most observers as generally imparting net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host economy, acquisitions of US companies by
Chines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NCs) have been criticized on several grounds. One is based on the mode of entry itself:
some critics believe that entry by acquisition brings lower benefits than greenfield entry. A second and more prominent concern
is that acquisitions of US companies by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may be motivated by non-commercial objectives
which, in turn, make those acquisitions of questionable value to the host economy.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Chinese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ore likely to take the form of acquisitions than greenfield investments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However, there is no strong case to be made that the host country economic benefits from Chinese FDI would be larger if entry
took place primarily through greenfield investments.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alleged costs to the US economy from inward
FDI from China are either unlikely to occur or are already anticipated by existing US laws and regulations, thus necessitating
no additional, specific legislation.
Steve Globerman (PhD, New York University) is the Kais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t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as well as public policies toward 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on these and other topics and has consulted for various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World Bank and the OECD. Daniel Shapiro (PhD, Cornell University) is the Dean and Lohn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MN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Hi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and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mong others. He has served as a consultant to various organization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e areas of foreign investment, mergers, competition policy, strategy and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Daniel ShapiroEmail: |
Steve Globerman (PhD, New York University) is the Kais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t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as well as public policies toward 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on these and other topics and has consulted for various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The World Bank and the OECD. Daniel Shapiro (PhD, Cornell University) is the Dean and Lohn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MN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strategy,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Hi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and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mong others. He has served as a consultant to various organization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e areas of foreign investment, mergers, competition policy, strategy and industrial policy.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 FDI 技术外溢效应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 FDI 技术外溢潜力指标,并利用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15个省市的 FDI 技术外溢潜力,结果表明:各个省市 FDI 技术外溢潜力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发生 FDI 技术外溢的潜力较大,而贵州、山西、湖南、安徽较小,其他省市居中。因此,具有较高潜力的省份应该给予外商投资企业更高的投资激励吸引外资企业以获取技术外溢,潜力较小的省份应该采取提高本地企业技术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来与外资企业接轨。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论述了其与国内导向型产业升级的联系,以及与山西省煤炭产业链构建的重要关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山西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的防范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本文在考量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的基础上,结合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加入技术风险指标,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进行量化与评估。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量化风险;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法评估风险等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期间,20个样本国家中,低风险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中等风险国家有4个,其中只有1个是发展中国家;高风险国家全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和俄罗斯;2008年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在不断改善,但很多发达国家的风险却逐渐上升。因此,中国企业应针对不同东道国的风险变化特点,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