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关风险管理发展中存在的对外执法不统一、内部各业务领域、各部门运作不协调、配合不紧密、风险管理职能主体事权错位、权责背离等问题,主要是由现行“条块分割”式管理造成的。应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海关的执行力,在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中创建新型风险管理框架,组建相对独立的全国海关风险管理中心,创建区域性海关风险监控管理中心或风险管理协作区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业务量增长和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关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南京海关在今年开展了"优化基层海关职能和人力资源配置"课题研究,提出在基层海关探索推行"中心制"管理模式,以作业现场的集约整合入手,带动内部机构、职能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在基层海关设想构建信息流管理中心、物流监管中心、监督监控中心等三个中心。"中心制"模式的特征表现为独立单元、扁平化管理;柔性流动、优化配置;有效监管、顺畅运作,这也是推行中心制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海关行邮监管的领域主要包括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文化服务贸易以及体育服务贸易等,这些领域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关行邮监管对深化促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为加快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提供新契机,对全面提升行邮监管效能提出新任务,对完善行邮内控机制建设提出新要求。海关行邮监管要借鉴国际海关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有关经验与做法,进一步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改革本质主题、战略思路、形式内容三个方面对海关保税监管改革与风险管理之间深刻内在逻辑联系进行阐述,从执法与廉政风险两个角度,战略和战术性风险两个层次分析了当前保税监管改革中蕴含的传统与新兴风险,提出了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现有体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符合海关大监管格局要求,体现风险管理统筹作用新型保税监管体系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5.
贯彻风险式管理理念、以企业守法管理为核心,加强海关与商界的合作,已经成为各国海关监管的共同发展趋势。2011年是“十二五”海关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的开局之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监管体系建设涵盖海关工作的各个领域,本文从海关对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企业诚信评价、风险式分类通关为载体,统筹配置管理资源,推进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海关行政经费下拔的平均主义无视海关间的差别和各关承担监管业务量的大小,也对海关队伍建设和廉政风险有所考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高国家财政给予海关系统的关税成本,以此作为海关经费外,在海关系统间也要区别对待,适当考试不同海关承担的业务任务和完成的监管业务量。为加强队伍建设,排除廉政风险,建议引和实施海关关员洁从政的福利保障机制,增加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7.
加强出口环节的监管工作,对于海关切实履行好“把好国门”的第一职责、改进监管和服务、有效防好“三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宁波海关根据近期关区出口监管环节查获的走私违规案件及自查发现的有关违纪案件情况,对当前海关出口监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出口监管工作提出4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目前海关对加工贸易实施后续监管现状和面临的“两大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工贸易后续监管内容及监管模式进行重新界定,进而从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加强实地监管和提升海关加工贸易后续监管力度的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整合、创新加工贸易后续管理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的主题报告指出:要着力把握好坚持风险式管理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关。关长会议主题报告将风险式管理理念作为大监管体系和现代化海关建设的“四个着力”点之一,着重予以强调和说明。笔者围绕学习关长会议主题报告,就坚持风险式管理理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监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很多海关构建了监控中心,然而在实际运转中部分监控中心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很好的实际监管作用。本文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监控中心未能高效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科技管理角度运用创新与发展的思维方式,讨论了监控中心在海关监管中的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详细构思了如何整合已有的海关监管系统,并利用先进的船舶自动识别AIS系统和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渐进的步骤建设实际有效的海关监控中心,最后从管理角度出发对海关监控中心的建设和运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海关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也是我国海关风险管理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十二五”时期海关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要推进大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进风险式管理理念的创新,以思想的转变引领实践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海关风险管理研究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对海关风险研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海关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监管安全和贸易便利之间的平衡。借鉴荷、新、澳三国几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模式,我国也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平台为依托,以企业自主守法为导向,科学有序推进海关风险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13.
通关风险布控工作是构建大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一线工作经验,现行通关风险布控工作存在大监管的格局还未形成、监管的整体合力还未被发挥、综合监管的效力还未形成、最优化的措施保障还未建成等问题。海关在构建大监管体系进程中应转变工作观念,全员参与风险布控实践;创新科技手段,推进风险监控的现代化;设置布控中心,提高风险布控的整体管理效能;优化管理制度,激励与培养高素质的风险布控人才。  相似文献   

14.
加工贸易废料监管是近年来海关工作的热点问题,涉及国家、海关、企业、社会等多方利益,也是当前海关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隐患。非零和博弈理论主要研究非合作状态下博弈各方行为,追求如何实现利益"共赢",对实现加工贸易废料有效监管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海关对加工贸易废料监管现状、矛盾及风险分析人手,旨在抓住废料处理利益链中博弈各方行为与非零和博弈理论原则的结合点,提出一些化解海关监管风险、实现利益共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行邮监管业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关行邮监管业务职能的扩展和延伸,信息化建设也需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需求。执法业务规范、监管手段智能、风险防控严密、应用随需而变是行邮监管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简要介绍当前上海海关行邮业务监管信息化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海关业务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把关与服务、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业务高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短缺、实货监管与单证审核、风险统筹与风险防控、关企为友与关企对立、关员执法的自由裁量与内控监督、海关传统职能延续与非传统职能发展等八对主要矛盾,海关基础建设应当利用好系统论与科学发展观这一有力思想武器,利用好"联通之道、聚智之剑、避险之策、协同之基、效率之径、轻重之衡、指向之杖"这些新技术应用、风险式管理范畴下的"七种武器",使海关实现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海关监管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探讨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在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海关大监管体系,就必须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用价值重估的方式重新审度通关监管,突破现行体制机制束缚,着力打造风险式分类通关监管模式、布控处置运行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企业守法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监控系统和风险参数甄别系统,使风险管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成为海关监管实战应用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在大监管体系建设中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区域管控监管模式是基于“区域风险”而构设的一种监管理念,即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以技术信息为手段,以风险式的“管”和“控”为核心,集成区内各海关的所有监管资源,分工合作、分权协作,形成整体功能的模式形态。海关监管立法应考虑区域性特点,强化海关服务理念,深化区域监管分工分权结构探索,构设“口岸分流、属地申报”区域通关新模式,整合区域监管技术资源的开发,搭建全天候绩效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根据区域绩效管理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区域绩效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是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运用到构建大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使海关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领会大监管体系的实质内涵,探讨实施构建大监管体系的途径。从海关近十多年的改革历程看,两次重大改革均有成败得失。应从海关的本质来考虑海关的机构设置,变职能划分为手段划分,不必强调上下一条线,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离岸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国内离岸金融市场已初见端倪。以上海和深圳为中心的我国离岸商业运作日益活跃,发展国内离岸金融市场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国应借鉴世界主要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和监管模式,选择适宜的离岸金融监管模式,从内外严格分离型或隔离型适时向适度渗透型演进,同时,银行监管部门应重点加强离岸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和离岸银行的风险监管,外汇监管重点应放在对居民外汇管制政策的有效执行方面,税收监管重点则为居民对外交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