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14,(6):126-151
"钓鱼岛问题"危机化带来了互指"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话语斗争,但东亚的"秩序论"实证知识前提缺位。帝国主义军事殖民被世界大战终结,战后东亚是"阵营对抗"模式的"新帝国秩序"。美国通过政治、知识对话在日本确立"美国信仰",发展出成熟的制度化同盟。"一边倒"的中苏同盟基于普世价值信仰,但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欠缺把国家失败的历史真相转化为知识思想的改革意识形态生产能力,"苏联信仰"消退后中国就不再忍受"社会帝国主义"压迫;美国乘机通过遏制苏联、控制日本的战略对话把中国纳入了"正常化"秩序。"美帝国"权力扩张带动日本"帝国精神"复活,战后中日关系遗留的战争责任和领土处置问题反复发作,美国则利用来强化日美同盟,构成压迫中国的象征暴力。无知于这种战后国际传播能力竞争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东亚秩序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
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政府给“人民外交”设定了推动实现中日国家间关系正常化的目标,为此尽力满足日本在贸易、遣返日侨、释放战犯等方面的利益期待。但当时的日本政府一方面取利,一方面侮辱中国的邦交正常化追求,中国政府愤而于1958年5月切断了交流。这是美曰同盟敌视中国和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因逃脱战争责任追究而继承战前对中国的蔑视的结果。日本对华敌视、蔑视的关系结构,决定了战后中日关系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4.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07,3(6):76-93
抗日战争时期,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领导反战运动,中共具体认识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的"日本人民",这是"中日人民友好"思想的历史原点。野坂参三还为中共开创了正式的日本研究,所培养的专业干部也成为新中国对日工作和日本研究的骨干。因此,新中国的"人民外交"和中日友好事业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国际主义"人民历史"的延续。但战后美国单独占领和保守政治统治下的日本存在的是"日本国民"而不是"日本人民",基于意识形态性的"人民"日本观的对日外交政策难免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5.
一般以为,日本发展核电站是由于能源匮乏,而福岛核事故则源于安全管理的疏失。但事实上,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以"无核战败论"取代对军国主义战争错误的反省,其所谓"科学立国"发展战略内涵的核国家主义欲望,乃核灾难历史逻辑的原点。美国情报组织利用日本精英阶层的"核科学"崇拜,笼络主宰读卖新闻集团的正力松太郎和青年议员中曾根康弘;他们分别掀起"和平利用"宣传运动和操纵国会通过"原子能预算案",日本的核欲望被美国"和平核技术"扩散战略塑造成了"核电站"的物质形态。而随着核电的产业化,处于优势政治地位而唯利是图的官商勾结规律控制了可以收买、隐瞒、伪装、虚构的"科学"安全话语,最终导致福岛核事故。这是高技术文化帝国对依附性国家的信息战胜利,而失败国家的教训则在于核国家主义权贵集团对国民不负责任的谎言政治。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工业界目前正在进行它的战后第四次结构改革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60年代的对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反应;第二次是为了战胜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冲击;而第三次是为吸收由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的坚挺日元的效应。目前的改革浪潮是1991年泡沫经济爆裂的必然结果,并由与战后时期最坚挺的日元相结合而来的严重的经济衰退所触发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政治外交的发展进程体现出新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的动向.在此背景下,日本不断有学者和政治家提出应修改日本战后"争平宪法",尤其是突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努力成为"普通国家"或"正常国家".本文拟就通过日本自卫队两次派兵对冷战后日本"普通国家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政治外交的发展进程体现出新保守主义和右倾化的动向.在此背景下,日本不断有学者和政治家提出应修改日本战后"争平宪法",尤其是突破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努力成为"普通国家"或"正常国家".本文拟就通过日本自卫队两次派兵对冷战后日本"普通国家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战后日本金融监管机制的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宏伟  郁红 《经济师》2000,(8):46-46,49
一、日本金融监管的目的及监管手段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 ,金融监管的目的一般有三个 :维持金融秩序、反对金融业的垄断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对于战后初期的日本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率转化和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作为战败国 ,日本认为唯一能够洗刷其耻辱的便是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欧美。于是发展经济 ,赶超欧美成为日本整个国民奋斗的目标。然而在战争的废墟上发展经济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 (日本认为没有国家会援助它们这个战败国 ) ,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必然是资金短缺。因此 ,日本的金融业肩负起筹集资金 ,…  相似文献   

10.
论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的理念下,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使其一度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与保护,使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较成功的国家。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与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刘建平 《开放时代》2010,(7):87-107
在战后处理的意义上,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应该以法律文件宣告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但由于日本保守政治势力拒绝侵略战争责任的谢罪、赔偿,两国签订“和平条约”的“法律解决”不可能实现;经过日本的超党派外交、情报战活动和“遭遇激战”式的政府间谈判,两国达成了回避“日华和约”和日美安保体制之“政治解决”的“联合声明”。既然不能革除日美同盟对华敌视和美国庇护下日本对华蔑视的冷战政治属性,历史连续性结构也就决定了中日关系仍然不正常的周期性恶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养老保险金融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养老保险金融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岳颂东日本劳动研究机构钱小英战后日本养老保险基金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在从战后到70年代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和八、九十年代提高养老者福利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十年来,日本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举...  相似文献   

13.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4.
冬伯文 《经济论坛》2003,(23):58-59
一、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和10年经济泡沫1.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增长因素分析。从外部因素看,有美国占领政策的影响,美国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方式强行灌输到日本的社会之中,并指导了日本政府的农业和矿业,这对日本原有封建和军国主义的社会运行方式的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朝鲜战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恢复经济的难得机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处在美国这个军事大国的保护之下。另外,日本战后的较长时间,正是亚洲和世界不安宁的时期。从亚洲看,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较量使亚洲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三年…  相似文献   

15.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总结战后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特点,对日本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进行回顾,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亚洲最大工业国家,并且由于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每年日益增加的贸易顺差,使它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战后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逐步有所发展,特别是最近正在出现新的高潮。到1984年度末,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为714亿美元,当年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的余额为322亿美元。继美国、英国、联邦德国、荷兰之后,居世界第五位。到1982年底,日本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先后创办了7005家合资或独资企业。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国土或区域开发,对合理地分布人口,配置生产力,均衡地发展社会经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福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进行国土或区域开发就成一个国家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向题。本文拟对日本战后国土开发作一探讨,也许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会有所裨益。一、战后日本“国土综合开发法”作为区域开发政策,日本在战前就提出来了,如果追溯远一点,甚至可以说从明治初期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堪称“世界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的日本,资本紧缺、人民饱受饥饿威胁。通过一个短时期的重建,生产很快便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在1953年至1973年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8倍,平均年增率达  相似文献   

19.
追求“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终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准断交危机,颠覆了观念先行的伟人崇拜外交学叙事.以“问题史”知识生产取代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战略空论,发现“钓鱼岛问题”作为战后处理的国际法体系缺陷规定着结构性的可持续冷战,认识和解进程与国际秩序转型之间的历史逻辑,才能明确在国际传播主体性和外交能力重建前提下化解危机的方向感.战后初期,日本以中国名称体系向盟军呈交钓鱼岛,默认中国权益,直到日美交涉琉球返还才试图重占,受到中国抗议才虚构“固有领土论”;其后经中日邦交正常化达成“搁置争议”共识,但日本无意信守而利用和平友好条约谈判修复“固有领土论”立场并尝试实际占据——虽然在中国交涉下恢复了“无人岛”原状,却是无解化的开始.中日关系危险地纠结于战后处理的民族主义原点,领土问题的条约交涉不能再拖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内涵广泛,历史悠久,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和外交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则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在更加广泛的市场空间整合资源的战略措施,是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