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同福 《走向世界》2015,(11):76-81
过年,是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传统节日。虽然过年只是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但老百姓在过年上的"投入"却会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进腊月,便开始忙年,赶大集、办年货,备礼物、回家乡,买鞭炮、贴春联,蒸馍馍、做年糕……忙得不亦乐乎。忙中有乐,那份幸福和期盼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腊月里的"忙"是为正月里的"乐"垫场的,从除夕夜开始,亿万个家庭便是亿万个春晚的现场,欢声笑语伴着阵阵爆竹声,仿佛要搅翻整个世界。"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吃罢热气腾腾的年夜饭,  相似文献   

2.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中华民俗古老的传统风,”,)俗。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不是在腊月三十或正月初一,而是在“腊日”即“腊八”(腊月初八)。据说春节成为普通的社会风俗始于汉朝。《史记》中有记载。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过过年的诗句:“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老”。关于春节的来源,传说不一。其一说它来源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腊祭”是神农时代的“岁终大祭”。当时,每当一年农事完毕后,为报答神恩,便于十二月举行“腊祭”,“索鬼神而祭祀”,供…  相似文献   

3.
重庆人过年大多从农历“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从杀年猪“团年”到元宵节“偷青”,从“铜粱舞龙灯”到“秀山跳花灯”,重庆人的年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本期记者带你走遍巴山蜀水,领略一下巴渝儿女过年的喜庆。  相似文献   

4.
赶大集     
王欣 《走向世界》2012,(2):14-17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传统的节日,农历正月初—被中国人视为新一年的开始.为了过年,人们早早就准备吃的、穿的、喝的、用的,—般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直会忙到除夕夜.为过年而准备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贴对联,要准备鞭炮等等则被称为"忙年". 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如果进了"腊月门",还没时间去一趟李村大集,那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忙年.李村大集在多数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热闹集市,它像年味不减的活影棚,上演着人们对"年"的浓浓情结.  相似文献   

5.
逛庙会     
毓璜顶是烟台市区的制高点,那里有一座屹立了600多年的玉皇庙,据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因而形成了庙会有句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是,进了腊月门,大人"忙年",做好吃的,贪嘴的孩子"盼年"即可以一饱口福。其实,烟台的孩子盼年,主要不是图吃,而是图玩。因为腊月里"爬锅头"(烟台俚语:指在大人们制作年货时,在灶间缠着要尝鲜。)个个都成了"饱肚儿",大人怕油烹着他们,往往支开,承诺的就是:"别在这儿添乱!听话,正月里带你去毓璜顶玩儿。"  相似文献   

6.
节的联想     
中国人习惯不出正月都算过年,叫过大年。“年”是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就特别给它一个月的地盘。于是我就想到年和节有什么不同,比如正月里就还有元宵节,还有更小的立春、雨水等被称为“节气”的节。  相似文献   

7.
朱飞 《中国西部》2006,(1):38-49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没有一个节日像春节一样,更能显示中国人的独一无二。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交往方式,治理方式,或迟或早将融入主流文明,跟世界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只有春节,从同化的模糊里雕刻出我们浮凸的面容。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他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宿。  相似文献   

8.
重庆人过年大多从农历"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从杀年猪"团年"到元宵节"偷青",从"铜梁舞龙灯"到"秀山跳花灯",重庆人的年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本期记者带你走遍巴山蜀水,领略一下巴渝儿女过年的喜庆。  相似文献   

9.
“腊八”节已算是揭开了年节的序幕。中国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常于该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祖成道前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在甘肃有“腊八”的其它传说。流传于泾川的传说讲,北宋时有老俩口勤苦一生,但却养了一个懒惰儿子,后又娶了一个比儿子还懒的媳妇。过了几年,老俩口相继去世了。小俩口整天贪吃好睡,结果土地也荒了。到了腊月初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这些年时髦的人们喜欢过洋节,中国传统的节日反而都给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不过年的中国人,还不多见。过年,不是只过一天,一过就是半个月,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过年。有的地方兴致高的,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吃喝玩乐整30天。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这些年时髦的人们喜欢过洋节,中国传统的节日反而都给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不过年的中国人,还不多见。过年,不是只过一天,一过就是半个月,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过年。有的地方兴致高的,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吃喝玩乐整30天。  相似文献   

12.
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此时此刻,多少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谁不想跨越千山万水归乡过年?只是疫情挡住了很多人的返乡路,让人不得不调整计划。既留之,则安之,很多人不仅接受了就地过年,还过出了新的年俗、新的年味儿。  相似文献   

13.
过年总要吃上一顿,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古往今来,这个传统习惯好像一直没有改变过。“吃一顿”的时间也大都一样,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吃的最丰盛。在广西灵山县丰塘镇一带,这个习惯却有了些变化,或者说,他们在“吃”的时间和方法上与别的地方不同。 “炮期”,才是他们真正的过年。 因为有“炮”,所以叫“炮期”,而“炮期”则不仅仅有“炮”。这是一个类似于赶圩的日子,正月里,每一条村都定好一个属于自  相似文献   

14.
李浩 《走向世界》2010,(4):28-33
春节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第一大节日,在过去被称作大年或年节。年节是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揭开序幕的。从这天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包含着旧年岁末与新年年初这两个前后衔接的时间段落。“过大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在春节的神圣时空中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15.
放小鞭     
"小鞭儿"放完了,暗红的纸屑顿时撒满了院子,与大红的门对儿映衬着那一刻,我陶醉在浓浓的年味里,至今不忘。时常会想起童年在农村老家过年时的情景。过了小年,老家的街上便会时不时地传来一两声鞭炮的响动。小山村的空气里也日渐弥漫着鞭炮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那鞭炮"味道"的芬芳曾经令我陶醉、跺动。儿时,村里把过年放鞭炮称作"放小鞭儿"。那个年月,村里的代销点里,鞭炮种类只有那么几个。细细的,短短的,叫"小鞭儿",100个辫成一挂。许是代销员的头脑灵活,整挂的"小  相似文献   

16.
“腊八也是节吗?什么时候过?”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表示自己不知道腊八节的含义,也不清楚腊八粥里需要放什么配料,更加不会特意煮腊八粥,尽管自己已成为粥店里的常客。  相似文献   

17.
壮乡做客     
今年春节,应同事的邀请,去他老家——广西西南部一个叫崇左的小县城过年。出发之际,淮海大地正飘着鹅毛大雪,到了崇左,却已是春暖花开了。 壮族人真的是很纯朴、热情、好客。那些天我跟着潇云挨家串户地跑,享受亲朋好友的盛情款待,体验着贵宾的感觉。 壮族人过春节特别地隆重,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为止,大部分人都放下手中活计,尽情地享  相似文献   

18.
“腊八也是节吗?什么时候过?”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表示自己不知道腊八节的含义,也不清楚腊八粥里需要放什么配料,更加不会特意煮腊八粥,尽管自己已成为粥店里的常客。  相似文献   

19.
吃年饭     
儿时盼过年,美食无疑是最大的诱惑。平日里粗茶淡饭,忙活了一年的庄稼人,终于要在过年这几天犒劳犒劳自己了。进了腊月门,杀鸡宰猪、蒸煮烹炸,各种美食接踵而至。时至今日,有些美食还在延续,有些美食则发生了嬗变、流年似水,记忆犹存。  相似文献   

20.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为迎接旧历新年(春节)的到来,早先的济南人同北方很多地方的人们一样,刚进腊月门,市民们及城郊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便扎堆到市区的各大商业集中区购置年货,商家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旧时民谚有“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的说法,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猪肉和鸡肉,故此称为“年肉”。与平日赶集不同,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鞭炮、春联、神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