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性问题,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应用等进行法律控制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探讨了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基本原则、指导原则等几个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涉及产品缺陷责任的法律法规以《产品质量法》为中心,包括《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而台湾地区则以《消费者保护法》为中心,包括(《消费者保护法施行细则》、(《药物药商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法》、《商标标示法》等。海峡两岸在法律定位、立法技术及保护措施方面存在共识。但由于两岸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韩国法院曾出现依情事变更原则解除金融衍生品合约的情况,这在金融界和法律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文章从基本的法律原则出发,分析"情势变更"与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特征,对两者之间存在的或有法律冲突做简要探究并提出建议,结合我国当前的立法形式,就因此问题而引发的关于金融衍生品合约的法律规制问题提出思考,以期对我国金融衍生交易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依据《厶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制订的。新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报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但是新的会计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也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票据付款人的审查义务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票据立法及传统票据法理论一般认为,票据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经谨慎审查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持票人身份证件,付款后便不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2月24日通过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却规定,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未能识别出伪造、变造的票据或身份证件而错误付款,属于《票据法》第57条所规定的“重大过失”,如给有关票据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害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显然,这两之间存在冲突,其实质是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不同的审查义务标准之间的冲突。本通过一典型案例分析,探讨票据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的审查义务标准,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生物损害主要包括对环境的损害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其与传统环境损害具有显著区别,具有广泛性、持续性、潜在性、缓慢性、多元参与性等特征,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的制度的建立是整个立法的保障,而我国在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制度上的研究和立法都比较薄弱,尚达不到对转基因生物损害进行充分救济的水平。有必要对转基因生物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如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法律框架的完善展开研究,并顺应国际转基因生物损失赔偿国际立法的情势,确立财政担保规则,建立与《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相衔接制度。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我国信托业步入规范运行的标志是2001年《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也真正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立法空白。经过全行业的整顿,信托公司开始在新的制度下开展经营活动,这为信托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舞台。但是,机遇与风险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囿于笔者水平和篇幅所限,本文试分析其中的风险,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立法工作正朝着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立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目标迈进,而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也在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积极有序的参与已经成为立法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分别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物业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9.
平行进口是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相结合而出现的现象。中国加入WTO后,平行进口问题必将日益突出。平行进 口是否合法,理论基础上存在权利穷竭原则和地域性原则的冲突;实务上WTO各成员态度不一,TRIPS协议则予以回避,我 国现行立法缺乏明确规定。而立足国情,从保护民族经济出发,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允许平行进口。  相似文献   

10.
正欧盟一直致力于贯彻和推行风险防范原则,不仅其成员国的环境政策和立法积极地走在国际的前沿,同时也在国际谈判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欧盟的相关立法政策,对我国环境法对风险防范原则的确立和适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申峥峥 《经济论坛》2009,(18):136-138
随着当前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涉外产品责任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由于各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差异较大,法律冲突不可避免,传统的涉外产品的法律适用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的法律适用原则正在不断的兴起、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起步较晚,且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实的需要,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与<汽车"三包"规定>立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崇丽  褚江丽 《经济论坛》2003,(18):51-51,56
从2001年3月起,国家质监总局为制定出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规定》)做了大量的调研起草工作,先后拿出征求意见稿、讨论稿,今年以来新闻媒体也炒得沸沸扬扬,似乎该规定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对此,笔者以为尚有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出台规定须慎之又慎,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遗患无穷。一、制定《汽车“三包”规定》的必要性国家质监总局在《关于〈汽车“三包”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说明》中就制定《汽车“三包”规定》的必要性从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我国入世以后的客观…  相似文献   

13.
金明辉 《经济纵横》2007,(10):30-33
《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何国玉:在与人力资源从业者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更多地关注法则本身会给企业带来什么风险,而我希望大家能站到更战略的角度和全球视野看“劳动合同法》颁布隐含的趋势,因此8月份我们中入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了“《劳动合同法》解读及风险应对系列高端论坛”,论坛的主讲嘉宾包括“劳动合同法》立法组组长常凯先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论特征性履行说的局限性与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特征性履行说贯彻最密切联系原则时,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确定方法不合理和准据法确定不当的弊端。我国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也采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以及我国部分法官素质较低、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困难。为合理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就需要从立法和司法等方面完善现有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食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其安全性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潜在性危害,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律保障显得尤为必要,而制度必须遵循基本原则;在基本原则的正确指引下,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才能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独立性原则指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要求相符,银行就必须付款。信用证例外属于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例外,是法院针对银行的行为对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的一面,也存在相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时代经贸》2007,5(9Z):1-2
我国关于涉外委托设计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以“意思自治原则”为首要原则,确立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辅助性地位,并曾在司法解释中以特征性履行方法帮助其加以确定各种合同通常应当适用什么法律;且采用了强制规则和公共秩序的相关规定。但随着1999年《合同法》的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废止,以特征性履行方法作为最密切联系原则具体化依据的内容由原本就不够完备超前的规定甚至变为了立法空白,因此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京都议定书》的基础,只有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国际间的合作关系,理顺各个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并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来解决《京都议定书》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正保护优先原则所承载的功能,只能是遇到环境(生态)风险科学性不确定的情形,应以保护环境(生态)为优先的原则,学理表述应为风险防范原则。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史上,这是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的首次直接规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立法技术而言,环境基本法中立法目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三个条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新环保法的基本原则条款不能孤立解读,必须与第一条有关立法目的条款、第四条有关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条款的新修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公有制企业的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等公权力行为,我国目前不仅缺乏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制约,就是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等,对之的约束也是软弱无力的。而要让这些法律法规对涉及公有制企业的上述公权力行为的约束变得坚强有力起来,笔者认为,将之纳入行政诉讼固然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行政程序立法;如果没有行政程序立法,就是将上述问题纳入了行政诉讼,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