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资金存管无论是从资金安全上还是政府监管的要求上都应该是P2P平台的必备条件,高门槛将加速行业洗牌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这是互联网金融自2014年首次亮相两会之后第三次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P2P网络借贷模式多变,根据借贷过程中投资人的获取、借款人的获取、征信手段、是否存在担保等环节的不同,P2P网络借贷可以划分成线上中介平台、线下债权转让和线上线下相结合三种不同模式,每种模式各有特点,具有区别于其他模式的风险,应该全面准确梳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作模式、业务流程、风险因素,为其风险防控和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逆向年金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实行的一种房地产抵押贷款方式,它将老年人的房产权益逐渐转化为有生之年的消费资金,成为启动老年住宅市场的强大动力源,其运作过程面临借款人违约风险、变现风险、高利率和高通货膨胀风险等,而防范逆向年金抵押贷款风险则需从确认房屋产权,完善房屋评估及市场转让环境和制度,建立政府、保险公司、银行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4.
陈希琳  崔博 《经济》2014,(8):66-68
正尽管P2P在国内摸索已有7年之久,扩容到了1000多家,但光见数量增、不见质量好,跑路与P2P成为常见报端的关联词。如果出事就卷铺盖消失,这个行业必将走入死胡同。银行不愿做的我们来做7年间,P2P在国内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大噪。这个市场远比当年要热得多,拍拍贷2007年成立,但到2010年初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业务,人们很难理解在网上借钱和投资的过程,但2012年底到2013  相似文献   

5.
城乡居民投资渠道缺乏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P2P网络借贷迅猛发展的经济根源。文章先对P2P网贷平台的起源及发展动因进行论述,继而对P2P网贷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纯中介性平台、全担保性平台、准公益性平台是当前我国P2P网贷平台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存在法律监管缺位、运营风险较大、行业标准缺失三大问题。基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还未有从微观数据角度探索利率市场化市场基础的研究。本文借助人人贷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试图做出尝试。实证结果表明:非完全市场化的利率部分反映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仍有相当高比例的违约风险未被反映在利率当中。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市场中的投资者是比较聪明的,他们能够借助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识别相同利率背后所包含的不同违约风险。研究还发现,投资者的这种风险识别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在一个成功订单的参与人数上,间接反映在订单募资成功所需的竞标时间上。这些结果说明,我国信贷市场中的投资者具有良好的风险判断能力,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过度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滞后,就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意味着要进入新的领域,易于带来新的风险。在金融创新中,金融机构往往要从事不熟悉的业务,使用新的流程,建立新的渠道,以  相似文献   

8.
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发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为规范中国网络借贷市场,政府将信息披露列为监管的重点。本文依据目前现有信息披露准则,首次对中国P2P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评价,实证分析P2P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水平与投资人对平台的信任、有关平台的投资风险之间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平台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越容易吸引当期的投资人参与交易,提升平台的成交量;同时,平台信息披露水平有助于投资人降低有关平台的投资风险。此外,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忽略了产品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中国P2P网贷平台监管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6,(4)
P2P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借款人和投资人的需求,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满足普通老百姓理财需要、促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是对传统借贷方式的有益补充。可是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行业,在缺乏监管的情形下,P2P平台在成长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风险。国内许多P2P平台已经不再是纯中介平台,P2P平台跑路、涉及非法集资、倒闭事件陆续上演。文章将重点研究国内P2P网贷平台主要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找寻现存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并从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的角度出发,设计出P2P网贷平台与金融担保和第三方监管平台相结合的双风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