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蒙太奇     
春节,由“春为岁首”而得名,是中国最具有凝聚力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给中国百姓带来无尽的期盼与欢乐。丙戊随腊去,金猪带暖春,猪年再次向我们走来。春节延续数千年,积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韵味。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为新年做盘算。杀猪宰羊、添衣备粮、洗衣粉房,忙得不可开交。腊月二十三,进入春节前最忙碌的准备时期。家家户户送灶王、吃灶饼。让自家的灶王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送上天,到天帝那里去汇报一年的所见所闻。乡里人有着更多期盼,贴一张灶爷神像,称上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为过年置办的东西叫年货。一家老小,从里到外换新衣;米粮、蔬菜、瓜果,样样不缺;蒸馒头、炸丸子、磨豆腐、制点心,各种美食应有尽有;烟酒糖茶、探亲礼品、晚辈红包,一应备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洗刷的日子,全家上下洗澡、洗衣,为的是除掉一年的晦气,利利索索迎接新的一年。剃头也赶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剃了头,从头开始,万象更新。贴对联,是全家上下的大事。进入腊月,擅长毛笔字的人开始摆摊写对联。乡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全村子的人,拿着买好的红纸前来排队。不管多忙多...  相似文献   

2.
乡村腊月     
腊月,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气候最冷,而在乡村人的心中,却是最热烈最充实的。“腊八粥”拉开乡村腊月的帷幕。这一天,几乎所有的人家,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喝粥,而且粥越粘稠,日子就过得越富足、越兴旺。喝粥时,无论大人小孩,都非喝得通身是汗不可。乡村人说,喝了“腊八粥”,心里踏实,过日子更有奔头。腊八一过,乡村的人们便陆续开始赶集了。清晨,太阳一冒红,人们便披红挂绿、兴致勃勃地坐着小四轮、赶着小马车、骑着自行车,一队队、一群群、一帮帮,从四面八方朝乡镇所在地汇聚。在人声鼎沸中,他们这边瞅瞅,那边望望,看好一样东西,也不还价,掏出钱“…  相似文献   

3.
支持电信运营商(SP)们发展的风险投资商急欲借势退出,成为它们“集体IPO”的深层次原因。人们需要凭理智才能对SP们去纳斯达克“赶集”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邱慧 《中国报道》2023,(2):22-24
<正>庆贺新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过年的习俗和方式可能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但年味儿一直没有变。提起春节,65岁的王玉总要谈论起饺子。无论是在辽宁西部小城生活的那55年,还是在温润海南生活的这10年里,每逢春节,家里餐桌上总少不了饺子。用她的话来说,全家人团聚,围桌吃饺子是整个春节最重要的仪式。在王玉此前生活的辽宁,“年味儿”从腊月里就开始,大多与面食有关。按照惯例,各家会在腊月初蒸上豆包,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则开始发面蒸馒头,以此在农历新年来临之前图个好彩头。尽管生活的区域从中国的北部转到了南部,但蒸馒头、包饺子始终是王玉不变的春节“传统项目”。  相似文献   

5.
“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块大黏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新一年热热闹闹就要来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的变幻中.一些旧的年味悄然淡去,新的年昧应运而生。而不同的年龄段更是映衬着不同的年昧和娱乐活动,和那些年的那些事重逢。  相似文献   

6.
姜汤 《中国西部》2007,(5):53-56
怒江大峡谷的新春来得格外的早。两岸的傈僳族正举行盛大的“阔什节”(意即新年),人们在家祭祀祖先,相互祝贺,或在村中举行射弩、跳舞、对歌等娱乐活动,第二天便带上行李及食物,到峡谷边的温泉“春浴”(又名“澡堂会”)。人们反复洗浴,以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一年的劳动生产,同时,澡堂会也是青年男女们通过赛诗对歌结识朋友的好时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赶大集     
王欣 《走向世界》2012,(2):14-17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传统的节日,农历正月初—被中国人视为新一年的开始.为了过年,人们早早就准备吃的、穿的、喝的、用的,—般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直会忙到除夕夜.为过年而准备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贴对联,要准备鞭炮等等则被称为"忙年". 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如果进了"腊月门",还没时间去一趟李村大集,那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忙年.李村大集在多数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热闹集市,它像年味不减的活影棚,上演着人们对"年"的浓浓情结.  相似文献   

8.
当你漫步在城镇或乡河的街头,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电线杆上、厕所墙壁、停车站台等行人稠密之处,都密密麻麻地贴着红红绿绿的“祖传秘方”、“专治奇难杂症”、“包治肾亏、性病”、“专治男女不孕症”等行医广告,真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些游医,就像幽灵一样游荡在城镇、乡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坑人匪浅。广告──引人上钩的诱饵江湖郎中们张贴的广告,比其它内容的广告要多,散布也最广。这些游医为了逃避到卫生部门注册登记,同时躲避卫生、公安、工商部门的检查,每到一个地方,就采取“…  相似文献   

9.
四川腊肉     
腊肉者.腊月之肉乎?查无记载,随意揣度耳。然夏春秋三季几无腌制者.故言腊月之肉似是存理。梁实秋先生曾赞.“湖南腊肉最出名”,尤以湘潭所产为佼佼。而湖南腊肉,以烟熏为主.犹如西方之培根肉(“bacon”烟熏之意耳)。熏肉、腊肉二者何别?似像又一学术问题,还是留待他人闲扯罢。布衣以为.腊肉惟四川这边独好.百家百味,不一而足.肉色通透,滑糯不柴.膘肥温润.油而不腻。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2011,(7):81-81
2011年2月2日,中国农历腊月三十。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国王爱德华七世高中孔子课堂和学生们一起迎接中国新年的到来。一走进国王爱德华七世高中的主楼大厅,就可以看到大厅的上方悬挂着一面面中国国旗,一条中国龙,还有两盏大红灯笼。  相似文献   

11.
冯洁 《浙江经济》2011,(1):23-23
在2010年12月23日举行的“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上,由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智囊团队同聚一台,对于未来五年甚至是更长发展阶段的形势、问题与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深谙变革之道的企业家们纷纷亮出了自身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专家们则为整个浙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个个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过了腊八就是年”“不出正月都是年”,可见,过年还真不是三五日就一蹴而就的,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有一系列琐事要做。老话说;“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过年是水磨工夫活。不过,过年的热闹、喜庆也从这份“功夫活”里面慢慢打磨出来。放鞭炮一进腊月,空气里便漂浮着淡淡的鞭炮味,所谓的“年味儿”最开始应该是从鞭炮里弥漫出来的吧。过了腊八,大大小小的鞭炮摊陆续摆上街头:千头鞭、大雷子、飞天响、筒花、  相似文献   

13.
农历腊月二十七,正是中国北方一年中最天寒地冻的时候。在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平原,凛冽的西北风一阵比一阵紧地刮过。  相似文献   

14.
“四、三、二、———”50多万人蜂拥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尖沙嘴码头、中环兰桂坊和沙田公园齐声倒数,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人造的“白雪”从高处飘向人群,七色彩带凌空飞舞,人们纵情欢呼,拥抱吻贺——这是香港新年惯有的的热闹场面。 这些镜头其实是我从电视中看到的。2001年12月31日晚10时多,我曾携夫人前往时代广场,但隔好几条街就已经人满为患了,街道两旁的行人在警察的疏导下自然地分成两个方向缓缓蠕动。我们先后  相似文献   

15.
虎年转型     
《宁波经济》2010,(2):M0001-M0001
每到农历新年的到来,人们总是用一些与生肖年有关的吉祥话语来寄托新年的新希望。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俗称“虎年”,因此,虎虎有生、虎步龙行、虎啸风生等象征着活力与希望的词汇很快成了最为广泛的祝福。而在虎年的经济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估计就是“转型”与“调整”了,转型、调整也正是本期的主题,虎年是一个调整之年,是一个转型之年。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今年春节回家,一路耳闻目睹,感到很有必要将“遭遇”倾诉出来。 农历腊月二十八,是“游子们”回家过年的高峰期。我也背上早早就拾掇好的行囊,匆匆奔赴车站。本来我要乘坐的是早八点的汽车,可为了能够找个座儿,  相似文献   

17.
放眼天下     
欧元和新年一起降临 新年的第一天是欧元正式启动的日子,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国家的29000万达官贵人及平民百姓从此除了本国原来的货币外,还得和一种“新钱”朝夕相处。欧盟要搞“一体化”,钱都统一了,“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时光飞逝,还无暇顾及,转眼就到了1843年的一月底。这是(中国农历的)第十二个月,在这期间,人们都忙于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有很多词汇用于描述过年:例如“谢年”、“分岁”、“馈岁”、“送岁”、“守岁”等等。从这个月的十九开始,衙门要休息三十天,休假开始之前,会有一个滑稽而累赘的“封印”仪式。虽战争刚结束,但富裕阶层所拥有的礼品还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块十余平方米的空地,一套音响设备,六七名演员,就是一个露天舞台。今年春开始,在涪陵区的不同乡镇集市,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唱读讲传”形式,50多名文艺工作者,6到7人一组,组成文艺小分队开着“大篷车”,每逢农村赶集天,便下到乡镇,为大家送去精彩的节目。如今,涪陵区的村民每逢赶场天,除买卖东西外,看演出就是’火气最旺“的大事。人们将这种在涪陵农丰寸出现的“唱读讲传”形式称为“唱读讲传天天赶集”。  相似文献   

20.
1995年腊月二十八,沂蒙山腹地费县方城镇仅有八户人家的西红峪村仿佛提前过起了春节。当家家户户亮起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电灯时,老人们端出了红鸡蛋,姑娘们穿起了新衣裳,小伙子舞起了火龙灯,孩子们放起了红爆竹…… 这确实是个值得欢庆的时刻!小山庄的人们或许还不知道,他们是山东省最后一批通电的农户;山东人民点煤油灯的历史就结束在这里。至此,齐鲁大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户通电。 造一个“客太阳” 电力是人类创造的第二个太阳,是客太阳。 山东第一缕客太阳的光芒是189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