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小麦主产区,河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区域布局等方面研究河北省小麦生产基本状况,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但产量相对全国水平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相对全国增幅降低,与其他小麦主产省份的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从小麦播种区域布局方面看,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强化小麦区域优势为突破口,加强小麦规模经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脱钩关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脱钩理论,选择了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的19个省(市、区),对中国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贵州省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绝对脱钩,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等8个省(区)的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呈现一种准相对脱钩的关系。河北、辽宁、吉林等10个省的粮食生产与灌溉用水之间仍然呈现一种耦合关系,而且有的省份呈现出较强的耦合关系。在粮食产量与灌溉用水量关系的影响因素方面,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准相对脱钩的省份要高于耦合的省份;化肥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准相对脱钩的省份要低于耦合的省份;农业劳动力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同时,水稻播种面积对灌溉用水量的影响程度高于玉米播种面积和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对今年粮食生产状况的分析今年我国粮食播种落实面积为16.4亿亩,比去年净减少1200万亩左右,低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安全生产”和“最低警戒线”16.5亿亩的水平。减少最多的是小麦,约减少900万亩;稻谷播种面积也略低于去年;薯类、大豆也比去年分别减少...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北方人民最主要的口粮品种,稳产小麦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04年起,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国家陆续出台实施种粮补贴政策。但是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显著提高,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也并没有因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而提高。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效应作出分析,探讨粮食补贴政策效应低下的原因,并就此对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提出可行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单产方面,科技进步水平因子具有较高载荷,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物质投入因子、环境与气候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资源及科技因子,其次是比较效益及政策因子。上述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为稳定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护耕地资源,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由于天气寒冷、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耕作粗放,多少年来农业生产一直不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制约。近几年来,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了该地区粮食作物的增产。一、粮食生产现状锡盟粮食作物历来以种植小麦、莜麦、马铃薯为主,尤其是小麦,占有很大比重。近几年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因此,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全盟粮食总产的多少。1949年到1980年,小麦平均亩产仅49.3公斤,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9…  相似文献   

7.
据河南省统计局调查总队调查:产粮大省河南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3840万亩,呈稳定增长趋势。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近1/1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1/4以上,因而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河南省调查总队近期对全省42个县406个村4060个农户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表明: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3840万亩,比上年增加近110万亩。其中夏粮面积7600万亩,增加59万亩,增幅为0.8%;夏粮主要作物小麦面积7510万亩,增加66万亩,增幅为0.9%,其中硬粒小麦面积将达3220万亩,增加320万亩,增长11%。秋粮播种面积预计6240万亩,比上…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单产潜力和科研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粮食单产潜力和科研优先序研究《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课题组 ̄①粮食是用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食物需求的,粮食生产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只有不断提高单产才能在播种面积不扩大甚至...  相似文献   

9.
一、政策有利。玉米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由于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加大,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导向增强了农民种粮信心。据预测.2006年玉米播种面积将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势。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成本收益低下、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偏小是影响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分析,从巩固优势产区、扶持新兴产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及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3.
A model of investment in crop sowing machinery is applied to wheat production under current and projected climatic conditions at several locations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 The model includes yield responses to time of sowing at each location given current and projected climatic conditions. These yield relationships are based on wheat growth simulation modelling that in turn draws on data from a down‐scaled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 Wheat price distributions and cost of production data at each lo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ime of sowing yield relationships are used to determine a farmer's optimal investment in crop sowing work rate under each climate regime. The key finding is that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rofit distributions are often marked, yet mostly modest changes in investment in work rate form part of the profit‐maximising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investment response at high versus low rainfall locations mostly involves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work rates, respectively. However, changes to investment in work rate within a broadly similar rainfall region are not always uniform.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investments in work rate at a particular location are shown to require knowledge of several factors, especially how climate change alters the pattern of yield response to the time of sowing at that loc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受灾面积、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年均降水量等。通过选取2000~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些因素与气候旱区粮食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及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均降水量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应继续推行政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增加政府对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受灾面积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小麦生产效率及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的有效生产与供给对保证全疆粮食供需平衡和区域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作为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为提高新疆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效率,促进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和新疆粮食安全,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新疆小麦成本收益变化趋势,对新疆小麦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运用DEA模型对新疆小麦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新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成本收益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较高,技术进步是小麦生产效率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不高阻碍了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地区间的小麦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但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存在地区间的追赶效应。综上所述,提出了提高新疆小麦生产效率的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上创新和突破。结合新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地指导生产,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入剖析新时期下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方法]文章基于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其中,水稻单产增加1.220 7%,小麦单产增加0.807 6%,玉米单产增加1.106 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8%。(2)从控制变量来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经验、粮食补贴、农药化肥投入和平原地形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积极作用,家庭外出务工占比、土地流转和气候极端变化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消极作用。[结论]在农户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 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 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