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0年到2000年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郊区化现象,某些城市的中心区人口明显减少而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与此相比,南京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尚未整体下降,但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心区的一些街道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而人口增长最快的街区也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心点5-10 km的近郊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企业数据,以161个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论文从重心迁移的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宏观趋势,发现北京市制造业重心位于东北部的二、三环之间,并在向东北方向迁移.对重心迁移的因素分解表明,新建企业是制造业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原有企业的迁移与倒闭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论文认为北京市制造业重心将继续向东移动,但南北方向将趋于稳定;多方向疏散的均衡郊区化模式是当前北京制造业布局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构建福建省经济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线性回归模型,以验证两者的关系.结果显示,总抚养系数变动与福建省经济增长负相关,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为充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优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最大化利用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口分布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调查。借此,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城市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合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8、1991、2000和2004年人口统计数据和城市用地现状图,在ArcGIS8.3软件支持下,以街道和社区为研究单元,对合肥市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空间分布形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目前仍然是单核心城市,城市化正处于由早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时期;城市人口增长经历了从1978年以后的均衡增长到集聚增长模式的转变,2000年以来则呈现出扩散增长的态势;人口空间分布逐渐由1978年前的"风扇型"分布形态转变为"同心圆"式分布形态;人口郊区化趋势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人口—教育资源空间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空间协调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为例,借助学龄人口分布数据和教育资源格局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距离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历史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的教职工分布、学校分布,以及幼儿园的招生分布格局与学龄人口的空间协调度较高,各区县幼儿园、小学的学校数和教职工数量与学龄儿童的空间协调度不高;丰台、昌平、朝阳、大兴四个区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其中昌平、大兴和通州的教育资源匮乏现象比6年前更加严峻,东城区、西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常住人口有大量盈余;复合指标的历史对比显示,2012年的人口—教育资源协调度低于六年前;制约人口与教育资源协调度的关键性因素在于人口格局变动迅速、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聚集于主城空间;信息采集反馈系统不完善,教育资源自我协调、优化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建立人口—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协调系统,并将教职工数、财政投入和学校品质等数据纳入系统,促进人口教育资源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及时协调。  相似文献   

7.
赵勇 《城市问题》2013,(3):51-59
从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事实出发,探讨了人口出生数以及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变化对高考报名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对高考报名人数具有重要影响。中国1999-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快速增长缘于1979-1987年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但随着此波生育高峰的过去、出生人口数的持续减少,高考报名人数在总量上也将逐渐缩小。基于此,认为高校应未雨绸缪,做好生源数量减少的应对准备;政府也应调整人口政策,适当提高生育率,以为未来增加高素质劳动人口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2):19-21
本文通过分析绍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人口流动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表明:绍兴市人口密度中长期将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且流动人口的增长速率高于户籍人口的增长速率,特别是越城区、柯桥区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同时,结合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认为加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等措施,有利于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和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嘉翔 《数据》2003,(1):51-51,55
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遇到的新情况,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北京市统计局对入户登记进行了调查问卷方式的试点.按照试点要求,我区在东华门街道甘雨居委会第一调查小区进行了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问卷试点工作,初步尝试了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问卷工作的具体做法,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变动对经济有何影响,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用较复杂的模型来分析。我们用一个带生命周期假说的经济动态模型来分析此问题。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并且纳入了寿命预期、收入预期、非预料死亡、遗产继承、社会养老保险等内容。模型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戴蒙德的世代交叠模型。我们用该模型全面考察了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死亡率表(年龄别人口死亡率)下降导致储蓄率上升。这是对“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这一流行观点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京都市区2000年以来人口空间发展的新特征.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北京旧城区人口整体实现了正增长,改变了绝对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加了人口疏解的难度.远郊区人口增速超过近郊,逐步演化为郊区化的主要承载空间,显示出远郊新城在集聚人口方面的吸引力.全局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逐年减小,揭示人口的郊区化扩展,但2000以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局部Moran指数揭示高-高类型集聚区以旧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外围扩展,新增的高-高类型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北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二环以内.低-低类型区分布于都市区的外围,并且向西部的门头沟区和西南部的房山区逐步集中.说明新时期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发展存在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两种趋势,即人口从都市区外围向近郊及远郊新城集聚,同时由旧城中心部分街道向外围扩散.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口普查等数据,探讨了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异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是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该区域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也相对较高。相对于广义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外来人口与其他人群混居的程度略高,但接触可能性反而更低,外来人口活动空间的封闭程度和自服务特征更加显著。城乡结合部不同职业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程度有所差异,概括而言,职位、技能较高和就业稳定性较强的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混居程度较高,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的外来人口则自身群居性较强。10年间,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出现整体外移的同时也在向局部地区集聚,社会融合水平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外来人口作为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空间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空间分布与分异特征,以及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等应该成为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与治理改造中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吕桂军 《价值工程》2014,(12):207-208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变化,而遥感技术以其多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的特征已成为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手段。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分类后处理的方法对海淀区10年间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吧式”休闲场所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北京地区的327家酒吧、咖啡馆和茶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运用ArcGIS分区统计功能分析得出:在城市经济活跃、人群收入水平高、知识水平高、外国人多的地区,"吧式"休闲场所较多;不同类型的"吧"在城市中的集聚强度不同,酒吧聚集度最高,其次为咖啡馆,茶馆最为分散.各种"吧式"休闲场所在城市中的不同集聚状态与对商家而言的城市空间的可进入性有关.新时期的城市规划有必要更多地统筹考虑各种"吧式"休闲场所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住者出行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计算了北京不同时期经济适用房在不同空间上的建设规模密度,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其次,从经济适用房与地价、交通和主要就业地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北京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经历了逐步调整的过程,前期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城乡结合地带,后期考虑居民交通出行和到工作地方便等因素,在城市四周较均匀的配置和建设.总体来说,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就业地与居住地相距较远的矛盾依然突出.建议今后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应更加注重主要就业地和居民交通出行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市经济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北京市服务业发展变化历程,目前服务业在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的比重也超过60%,北京市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经济形态的服务型城市.文章重点分析了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及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北京都市区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及周边地区,总体上呈“多中心集聚”分布;服务业各行业空间分布区县差异明显,地域分工已经形成;服务业各行业空间布局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北京市老年人口呈圈层式分布特征,城市中心区老龄型家庭最多;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自然加龄和非老年人口外迁是造成中心区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外来人口迁入近郊也成为导致中心区老龄化水平相对更高的因素之一.提出了新建社区户型多样化、完善基层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方案》在总结目前现状基础上,对北京物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明确的规划。2月23日,北京市商务委正式对外公布了《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继2009年国务院公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