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牧 《开放潮》2006,(11):92-92,85
为了挖掘抢救四平戏这一古老濒危的剧种,屏南县专门抽调人员,成立了以宣传部长为组长的挖掘抢救四平戏的领导小组,把挖掘抢救地方戏工作摆上重要日程。2002年9月,该县委宣传部成立了“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落实了人员,经费和办公地点,专门从事四平戏的保护与研究工作。2001年以来,该县总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用于四平戏等地方剧种的保护与研究。同时,县里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营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国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客观要求。编纂修复文化典籍,发挥节庆、习俗的积极作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软实力,拉动综合国力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本文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河南省偃师市岳滩镇赵庄寨为田野点,全面展现豫剧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阐述豫剧这一传统的剧种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探讨其本身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在文化变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河南豫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满族主要聚居区,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镇化中黑龙江省满族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状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主导作用,满族民众在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少数民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濒危境地,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力度已刻不容缓;因保护意识、法令法规的完善程度的差异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困难。应采取政府主导、人才培养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视域下黑龙江人口较少世居民族文化田野调查与研究》 是一部专门分析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矛盾,追寻少数民族文化消亡和濒危的社会和历史根源,以及研究如何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专著.  相似文献   

7.
胡静 《中国西部》2012,(31):58-61
任何文化都是在选择中发展的,变迁是一个民族文化永叵的主题。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根植于文化生态,适当地做一些文化展示,也未尝不可。但完全只是文化展示,不仅脱离了文化根基,也不能有效地传承。  相似文献   

8.
保护传统民俗节日要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生态保护、活态保护、整体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挖掘和保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于早期没有文字的鄂温克族人民来说,鄂温克族民歌是鄂温克民族史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众多鄂温克民族艺术形式之中,歌唱艺术赞达拉嘎有着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在其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鄂温克族历史和文化都通过赞达拉嘎记载,有很大的研究和保护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昔日广泛存在于鄂温克民族生活之中的赞达拉嘎,在今日出现了传承中断,甚至于失传的现象,鄂温克族民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阐述赞达拉嘎的现状、传承与保护措施,希冀引起公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瑰宝赞达拉嘎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视,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快速起步,逐步呈现"本土化"研究的发展态势,为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经验,更为进一步阐释民族文化变迁对民族发展的影响,明确在国家政策主导下,注重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合理吸收采借异质文化,是推进新疆和谐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儒家的生态伦理观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为制定现代环境保护法规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法制建设进程,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走向世界》2011,(31):38-41
"传统是活着的从前,好的传统文化都与时代相吻合,都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文化,也要注重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传承。我们在传承、传播和传达中,必须真正认识和践行孝道,使之传承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对于当代孝道做了如上简要的诠释。近年来,王大千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孝文化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王大千的文化意识里,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3.
徐曼  郭雅静 《理论观察》2013,(7):105-106
齐齐哈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类型和独特的文化品格特质。但是局限于较为封闭的社会地理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技术支持,地方文化综合能力薄弱,很多特色文化形式也鲜为人知。齐齐哈尔市现有的文化保护思路,更倾向于对濒危文化形式的采集,从而进行无纸化数字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生存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本文着重分析现有的传媒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要注重文化生态建设.文化生态的价值超越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本身,却是民间美术产生的土壤.当前,民间美术文化生态,面临着可解读性模糊、传承主体弱化、文化自觉意识缺乏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5.
温强 《老区建设》2020,(4):57-62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山东     
《走向世界》2014,(28):10-11
山东8项目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经过近4年时间,山东省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共普查各类线索101万条,整理各类项目4万多项。据了解,山东省从普查项目中选出了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张璐 《走向世界》2010,(9):48-50
吕剧是山东尤其济南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田继忠 《首都经济》2011,(12):35-37
中央提出打造社会主义强国,北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更为紧迫,传承弘扬历史文化责任更加重大。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地区有机更新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对于实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 义  相似文献   

19.
罗卷戏方言又叫大乐戏、大锣戏,历史悠久并覆盖于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很大区域,源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历来都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稀有剧种之一。2007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老艺人代代传说,罗卷戏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逐渐推向民间教化大众,到宋代更为完善。有的罗卷戏被当地剧种同化了,有的则完全失传。而豫北一带的罗卷戏却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内黄县李官寨和滑县万古乡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即将绝迹的稀有剧种。  相似文献   

20.
黄胜利 《魅力中国》2010,(2):131-131
一谈起中国当代的戏曲,必谈起一个大的地方剧种豫剧,一谈起豫剧必谈起河南省豫剧三团,谈起现代豫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佳作《朝阳沟》与《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多年前已被文化部列为中国百年精典剧目,《小二黑结婚》也曾被多个剧种所移植。二者都堪称豫剧和现代戏曲中的上乘之作,也是被各界观众和专家学者所公认的,当代豫剧中的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