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集群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引致的知识分工的深化和创新合作网络的扩展。为了有效解决外部知识资源的嫁接问题,获取知识分工所形成的递增报酬,创意产业集群化网络应运而生。集群化网络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又促进了网络内部知识分工的深化,有效地推动了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减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为成员自身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形成彼此相互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集群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知识溢出等软性因素正逐渐取代资源禀赋、地缘优势等传统集群动因而成为影响企业加入集群的关键。企业追寻知识溢出的选址行为,本质上是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维持竞争的关键性资源。但集群内知识溢出在为企业减少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知识损失的风险,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因此不同特征的企业有不同的选址行为,企业产业集群选址的决策,实质上取决于企业对集群内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的权衡。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我国重点省份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采用研发投入、产品种类、名牌数量、销售额、利润等指标来衡量产业集群创新优势,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网络开放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关系质量、网络共享8个要素表征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拟将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开发作为中间变量,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及基本产能分布作为控制变量,基于开放问卷的数据等,采用结构模型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探讨了创新优势与知识网络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对创新优势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集群本地网络作为知识的活动平台,是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客观存在但却未受关注的知识权力,结合自适应知识交互行为,采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知识权力的动态变化导致的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演化。结果表明:知识权力差距及知识交互行为是促使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形成及演化的基础,产业集群多重知识网络的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其网络结构呈现出网络节点密集性与稀疏性相结合、强联结与弱联结并存、度分布高度异质性的特征。利用实际产业集群网络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该仿真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演化博弈视角下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企业竞合行为,它是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创意产业集群为例,在阐释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战略竞合选择过程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最后得出了竞合过程的演化结果主要受合作收益、合作成本以及采取合作创新策略成功的概率3个因素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以影响链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合作者决策的因素为变量,构建了链式产业集群企业创新合作意愿度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集群企业创新合作行为的演化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链式产业集群环境下,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合作风险系数和知识创造系数与创新合作意愿度负相关;共享知识中互补性知识比例与创新合作意愿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群中主体知识交互博弈这一微观作用机制,研究链式产业集群中知识传播的宏观行为。分析链式产业集群主体在知识学习效应、知识协同效应和网络互惠效应下的知识交互行为。应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集群中主体知识交互的内在机理和动态演化过程,以及影响链式产业集群中知识传播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集群知识网络演化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因为内外部原因陷入一种网络封闭和僵化状态,对此,必须实现集群知识网络向超集群知识网络的战略升级。对超集群知识网络范围、网络主体和网络开放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超集群知识网络是一种跨区域甚至是跨越国界的、由多样化内聚网和结构洞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网络结构,而集群中的一类重要异质性主体——知识守门者能在网络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知识守门者为核心构建超集群知识网络,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知识获取以及集群内的知识扩散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实质上是一个动态演化发展过程。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动态博弈模型,揭示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演化的内在机理,认为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演化方向取决于参与合作创新的时点收益,而产业集群内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的比例对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产业集群内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比例不会无限扩张,会稳定在一定边界。  相似文献   

10.
杨翠兰 《生产力研究》2013,(10):14-16,11
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对集群的升级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论述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并指出聚类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对网络的重要影响;其次,为提高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的稳定性,优化聚类系数,提出了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并-串联"思想,并对这一思想作了论证;最后,在提出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是一个有向加权小世界网络的基础上,基于"关键路径"理论,给出了有效缩短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网络特征路径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bou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ropo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propagating in knowledge innov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dopted the bionics principle and discussed knowledge-fermenting model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which is used for uncovering the core cours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2.
CKM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bout gaining, sharing, and expanding the knowledge residing in customers, to both customer and corporate benefit. Enterprise should establish learning mechanism with customer and constantly learn the knowledge of customer's demand. By adopting CKM strategy, the enterprise can realize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transferring, knowledge mining, knowledge utilizing and knowiedge creating. The current network technique, distributing database and database technique provide a good integrating platform for CKM system. The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CKM is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knowledge shar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literatur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cor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What are the main barriers and incentives for people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what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how people evaluate the benefit coming from knowledge sharing are the core area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reexamine the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knowledge convening and fermenting model. After compar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movement with that of biotic fermenting, several important attributes that knowledge owns are discovered, they are existence of origination,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the need of assembly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nd medium for knowledge assemblage.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new model--knowledge convening and fermenting model and in this way consider knowledge sharing as a process of knowledge fermenting. The authors thoroughly analyze the biotic attributes of knowledge, the elements of knowledge share fermenting model, and typical knowledge share fermenting.  相似文献   

14.
知识管理研究进展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富文 《技术经济》2008,27(8):36-43
知识管理研究在不断吸收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正在摆脱早先仅依赖IT和以显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路线,而朝着以人为核心、强调隐性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管理视角详细阐述和评价了学者们在知识管理框架模型构建、知识创造机理、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约束、知识管理战略以及知识管理的文化背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阐述了知识进化的概念,分析了知识进化的机理,讨论了知识进化的影响因素,并对知识进化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化的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有效的知识管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知识的主体和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分类、特性与测评、转化与共享等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目前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资源基础与资源依赖、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视角,探索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方法,建立了跨组织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8.
赵春雨 《技术经济》2011,30(3):25-29
采用市账率指标测量企业的知识资本,并利用净资产和净利润指标分别测算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价值,将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因素方差分析相结合,构建了知识价值增值能力测量模型。以2010年黑龙江省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知识与价值增值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对价值形成的影响是间接的,知识通过促进有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能力提升而实现价值增值;当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大时,知识与有形资产在价值增值上存在交互效应,知识能够极大提高有形资产的价值增值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时,知识的价值增值能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的相关性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是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两种关键的知识管理行为,两者既具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的混淆阻碍了知识管理实践的顺利实施。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的区别体现在概念区别、形式区别、内容区别与进程区别四种形式上,而知识转化与知识转化的联系体现在蕴含性、融合性、统一性与同一性四种性能上。随着知识理论研究的深入,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辨析的重要性愈益显著,已成为知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从而为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持。知识转化与知识转移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采取高度灵活与机动的策略,从知识的视角来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对知识转化或知识转移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实现知识资本的价值增值。知识转化与知识转移的理论辨析与行为辨析已成为知识管理高级阶段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知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了知识供需匹配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权重的赋权方法;依据知识需求方的知识需求,构建了知识供需匹配要求度矩阵,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知识供给能力评价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知识供需双方的知识供需匹配度,对知识供给方进行选择。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