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忠卫 《企业导报》2013,(9):183-185
企业成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团队力量。在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高管成员领导力由个人魅力、团队合力、关系张力三部分构成,它们直接将影响到创业团队内部信任关系的延续方向,进而影响创业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虚拟团队中的社会网络结构特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文章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结构是虚拟团队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团队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促进整个团队的协调与合作,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创业团队人际信任划分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然后,基于社会认知视角从成员主体特征、成员关系特征、创业团队文化和创业团队特征四个方面考察创业团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分别分析了各要素对创业团队中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成员能力、成员正直、成员沟通、成员合作、成员竞争、团队行为规范、任务依赖性、角色期待性、目标明确性和成员异质性10个因素对创业团队认知型信任产生显著影响;成员善意、成员信任倾向、成员沟通、成员合作、成员竞争、团队价值观念、团队行为规范和目标明确性8个因素对创业团队情感型信任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团队创业是现代创业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信任和稳定是促进创业团队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文章在回顾信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创业团队的信任模式、创业团队信任的前后因变量和创业团队的信任变化三个方面对创业团队的信任研究应用进行了思考,旨在为现实中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和创业成功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组织的合作信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企业组织合作的基础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组织要形成合作信任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培育和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需要跳出传统封闭化的思路全面走向网络化的思维模式。在社会网络的全新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企业组织问信任产生和生成的分析,找到影响信任生成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依赖程度的合作关系,分别提出有效的信任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企业内部,团队内部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而团队建设和发展依赖于每个成员的精诚合作。因此,本文就针对信任对高绩效团队的影响展开论述,同时提出合理化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社会网络的研究现状,指出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网络的必要性;分析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生成机理,界定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内涵,并探讨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节约交易成本、分散分摊风险、发挥网络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彭华涛  谢科范 《价值工程》2004,23(11):22-24
本文分析了社会网络的研究现状,指出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网络的必要性;分析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生成机理,界定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内涵,并探讨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节约交易成本、分散分摊风险、发挥网络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信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是合作的开始,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不能相互信任的团队,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企业只有建立信任机制,才能促进成员之间个性、经历、知识结构的互补,从而推动企业向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创企业的创业团队具有不稳定性,与普通团队的显著区别体现在目标明确性、角色合理性以及任务依赖性三个方面。创业团队的目标明确性、角色合理性和任务依赖性均对团队成员的离职倾向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问卷调查方法,从员工利益、纳税责任、环境责任、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社会公益责任等方面比较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民营、乡镇、改制)企业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结论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社会责任总体表现优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  相似文献   

12.
While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applied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the nature, role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an entrepreneurial context have not been extensively explored. The nature of social capital presents a conceptual puzzle in that it is said to be both glue, which forms the structure of networks, and at the same time a lubricant that facilitates the operation of networks. Using technique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olve this enigma. It finds that social capital is not a thing, but a process that creates a condition of social capital. The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aspects are found to be dimensions of this process. Interestingly, the data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successful etiquettes of social capital formation. These etiquettes provide the rules and framework for th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组织效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因为网络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科层组织,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络组织效率的研究,然而有关网络组织的运行效率,多是以契约机制为基础展开的.本文以非契约机制为研究视角,界定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采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组织效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网络组织领导力正向促进网络组织信任形成、网络组织领导力以合作稳定为中介变量间接促进网络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14.
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会帮助企业度过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形成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以往绝大多数研究者由于把视野过度放在研究企业内部,聚焦在企业文化对内部员工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外部导向的企业文化对顾客、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渠道商的影响力。事实上,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更直接的意义。研究表明具有外部导向文化的企业,其文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便于与外部相关利益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关系纽带。  相似文献   

15.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提出了挑战,第三代企业家所拥有的企业家特定能力是新创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驱动因素,本文把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家特定能力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整合能力、战略能力、承诺能力。企业家正是通过界定业务范围、培育组织能力和设置目标并采取行动等任务而作用于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相似文献   

16.
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及其对绩效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卫东  胡长深 《价值工程》2008,27(4):118-121
首先对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研究,定义了新创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初步概括了创业期企业一般能力内容,给出了一般能力变革和动态能力发展的时机;提出创业型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动态能力的建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创业者的融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通过概括和总结创业融资领域的感知风险,并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进行对比,得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建议可以尝试运用消费行为理论来解释创业融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诞生了很多中小科技企业,中小科技企业有自己的创新特征,决定其有独特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citizens’ use of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accounts and e-government websites relate to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trustworthiness. We hypothesize that greater use of e-government websites for information by citizen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trustworthiness, whereas greater use of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account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trustworthiness. We investigate these hypotheses using data from a 2012 sample of 1,100 Seoul citizens. In general, the findings offer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yet also indicate that some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trustworthiness are more intransigent than others.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