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资产专用性理论为指导,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的正面效应。通过仁和与天目两家中国药业公司的对比分析得出,如果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根据资产专用性理论,捆绑效应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如果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关联交易不多,则可能不会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进而控股股东便可能进行利益掏空。本文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监管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和定向增发项目融资后的成长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总体上看在定向增发两年后,定向增发项目融资的上市公司成长性要显著的高于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同时研究也表明,在定向增发后两年,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和项目融资其成长性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注入资产从控股股东的动机来看,不仅存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掏空”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政府出于国有资产重组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芳 《审计月刊》2007,(7):41-41
控股股东对拟上市公司改制重组时应遵循先改制、后上市的原则,并注重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对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应严格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控股股东不得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年-2006年间的3618个公司年度为样本,借鉴Ball和Shivakumar、Khan和Watts以及Gassen等的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稳健性进行了实证度量,研究了不同特征的最终控股股东的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显著降低了财务报告稳健性,控股股东的扶持行为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稳健性,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不稳健;财务报告稳健性与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呈负向变化,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呈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金直接被占用的企业由于受到融资约束,出现投资不足;在资金未被占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获取私有收益,需要增加控制性资源,从而导致了过度投资.在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小、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比例越大、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越大的情况下,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就越严重.而股票的全流通、投资者保护程度、中小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有助于抑制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是在国有企业剥离非核心资产后作为主要发起人组建而成的,因而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个以承载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为主的控股股东,这种关系滋生了控股股东以各种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前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主要体现在资金占用、关联购销、关联担保等且代理行为比较单一。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控股股东的代理行为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及隐蔽化。如何识别控股股东代理行为以及如何测度控股股东代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给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于纵向一体化动因的主流解释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观点,对纵向一体化的动因及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以2013年上市公司并购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专用性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呈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企业年龄、销售费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企业规模、财务费用则与纵向一体化呈负相关关系,管理费用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次,对纵向一体化与并购绩效做了一般分析。将企业并购绩效糅合成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得出各研究年份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对并购前后企业并购绩效综合得分差值进行一般分析,发现纵向一体化后企业绩效呈现先减后增再减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芳 《审计月刊》2007,(5):42-42
控股股东对拟上市公司改稍重组时应遵循先改制、后上市的原则,并注重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对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应严格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控股股东不得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得刺用其特殊地位谋取额外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一直较严重,许多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来谋取私利,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探讨如何从上市公司内外部两方面来抑制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要素拥挤问题是企业效率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生产要素拥挤现象是指等产量线出现后弯(backward bending)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的非经济区域,泛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非流动性资产或非实物生产要素配置不当形成处置能力降低的“拥挤”现象。本文通过等产量曲线和总产量曲线比较,分析了生产要素拥挤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采用新古典微观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对其内涵进行研究,首次提出资产闲置是要素拥挤的基本表现形态,资产的专用性是产生拥挤进而形成企业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企业理论的角度解读中澳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困局,并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阐释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行为与纵向一体化三者的逻辑关系,进而探析中澳谈判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为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是在国有企业剥离非核心资产后作为主要发起人组建而成的,因而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个以承载不良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为主的控股股东,这种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不仅是控股股东自身的融资行为,也会对上市公司产生深远的影响。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媒体关注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提高,企业价值先升后降;按产权性质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度对股权质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媒体关注度越高,股权质押对企业价值的正面效应越强且出现效应递减的时间越迟。  相似文献   

14.
控股股东、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理论.以2002~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公司控股股东、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正自由现金流易导致过度投资;并且在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正自由现金流更易导致过度投资;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可以抑制过度投资行为,而地方政府作为控股股东,减弱了持股比例上升带来的积极治理作用,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为理解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16.
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融资决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产专用性对企业融资决策有显著的影响.在交易费用理论框架内我们研究了与企业融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发现专用性资产最好以权益融资为佳.因为其交易成本相对于债务融资方式而言较低,并可防止未来的冲突,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并保持竞争优势.我们通过对上海制造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个结论,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彭卉  曾德科 《财会通讯》2011,(6):68-69,88
随着企业更多依靠高科技、高创新等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竞争优势,资产专用性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特征之一,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企业应该增加股权融资而减少债权融资。为了检验这一理论假设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了以高科技、高创新为特征的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收集了中小板2005年至2009年持续经营的219家公司共657组面板数据,按内源融资和外源方式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阶段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资产专用性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8.
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融资理论指出,债务与权益应该视为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具体选择又主要取决于公司资产专用性。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以2004年至2007年间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资产专用性和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产专用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较低的债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Williamson的思路,建立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因素在内的综合交易成本分析模型。分析发现,相对于债务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有利于避免按市场规则强行清算带来的专用性资产价值损失,运用包络定理证明专用性程度高的资产具有削减生产成本的作用,专用性程度高的资产以股权融资为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更多依靠高科技、高创新等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竞争优势,资产专用性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特征之一,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企业应该增加股权融资而减少债权融资。为了检验这一理论假设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了以高科技、高创新为特征的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收集了中小板2005年至2009年持续经营的219家公司共657组面板数据,按内源融资和外源方式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阶段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资产专用性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