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9年黄河流域8个省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耦合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市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城市间差异不明显;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各异,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应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姗姗  王录仓  刘海洋 《经济地理》2020,40(10):202-212
文章以黄河流域68个地级市(州、盟)为研究区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流(总量、汽车、火车、飞机)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分异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在三种中心度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省会城市和典型旅游城市的中心性明显高于一般城市;除飞机路径网络外,其余网络中各节点城市的中心性相对一致。②旅游流网络整体呈"大松散、小聚簇"结构特征,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旅游流子网,中下游地区子网众多,上游地区的子网相对稀疏,省际接壤区几乎没有成形的子网;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涓滴效应"有限。③网络结构洞水平在四种网络中差异显著,西安、郑州等核心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桥梁纽带作用。④旅游流流量分配的不均衡性、流向的非对称性及其不同网络的连通性差异共同塑造了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3.
发展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大庆 《经济地理》2006,26(1):173-176
从分析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劣势与优势着手,以地域分异规律与劳动地域分工、Lundgren旅游模式、区位理论中的距离衰减法则、博弈论等理论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指导,探讨了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最后给出了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3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0、2013、201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不同区域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转型升级因子及经济支撑因子是影响我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子;②从旅游业影响因子静态指数看,东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部旅游城市,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经济支撑因子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特征,转型升级因子指数则与之相反;③从旅游业影响因子时空演变特征来看,各因子指数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东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旅游内核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中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转型升级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转型升级因子始终是驱动西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最后,就不同类型旅游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5,25(3):352-357
城市中心性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性指数,另一为中心性程度。省会城市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省区形状、省会位置、省会综合实力、省内地级市实力以及省内交通结构等。文章提出了更为简易的省区形状和省会位置的计量公式,计算了我国各省的形状指数和省会城市位置指数。利用GIS软件,计算出我国各省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几何重心,并根据这些重心与省会城市位置间的关系,对我国各省最高级中心城市的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心性程度的概念并探讨了计算方法。文章将影响因素及中心性程度综合考察,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的中心性作用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其结论对全国省级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和行政区划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产业。1981年,全世界旅游消费额为9500亿美元,超过世界钢铁业和军火业的销售额。我国旅游业在1979年至1983年的5年间,接待旅游人数从420.39万人增加到947.7万人,年平均增长25%;旅游收入从6.96亿元增至18.59亿元,年平均增长33%。而山西省1983年的旅游收入为327.69万元,仅为全国的千分之二,省会太原1983年接待旅游人数为0.56万人,在全国27个重点旅游城市中居25位。造成山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从目前来看,应该把对山西旅游资源的描述,对省内某个旅游区的具体开发设想,上升为对全省旅游业进行总体的谋划,确定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发展的战略方针,促进山西的旅游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城市夜旅游悄然兴起,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对提升城市旅游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合肥市应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突破制约因素的束缚,从发展规划、产品开发模式、政府推动等角度全面筹划夜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雯雯  孙昌龙 《经济师》2014,(12):234-235
以南疆铁路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旅游业优劣势分析,对南疆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以"一线贯穿全境,两座核心旅游城市首尾呼应,四片旅游区域相互衔接,提炼四大文化主题精髓,依托六个旅游城市,突出十大旅游精品景区特色"的整体旅游布局。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美华  杜宇 《经济师》2008,(6):249-251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太原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文章以SWOT分析原理对太原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太原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4-2010年长三角25座旅游联盟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城市旅游效率,并运用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效率呈现提升态势,源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②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冷点区向赣北、皖南集聚.规模效率的热点区位于赣北、皖南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上海周围;③城市旅游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是旅游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通过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和优化投入要素比例等可有效推动长三 角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会城市职能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发展阶段和效益三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省会城市职能结构的特征,结论如下:①在省会城市中,制造业和建筑业职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科教文卫、行政、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职能地位亟待提升.②84.62%的省会城市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比重比率稳步上升.③省会城市职能结构效益整体状况得到提高,高效益城市所占比例增加,低效益城市所占比例减少.从变化趋势类型来看,效益上升型城市所占比例居于第二位,效益下降型城市所占比例最低,这也验汪了省会城市职能结构效益趋于提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专利合作是社会、技术、制度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多因素间的交互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整合三方因素,探究不同吸收能力和保护强度下社会资本对专利合作关系的影响效应,并以石墨烯领域为实证对象,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检验理论假设。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专利合作具有直接影响。其中,度中心性、三角结构嵌入正向促进专利合作,结构洞、星型结构嵌入反向抑制专利合作;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结构洞对专利合作的抑制效应;吸收能力和保护强度共同正向调节度中心性对专利合作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旅游集散能力直接影响着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转移特征,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对旅游集散能力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区域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提升旅游竞争力,为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运用模糊层次评判模型的方法,以昆明为例,对旅游集散能力进行了个体评价和对比评价,相互印证,并对影响昆明集散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昆明的集散能力良好,但仍可以从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合理布局交通站点、发挥枢纽机场作用上寻求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经济地理》2012,(8):149-154,35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王轩 《经济地理》2020,40(5):165-173
以2012—2017年我国31个省域(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GEM模型分析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作用机制,运用熵权PCA法识别关键因子,结合GIS方法实证研究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演变规律与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影响2012—2017年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物流环境等领域,传统产业、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作用效果正在弱化。我国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格局,东部沿海省域保持高位区间,省域间发展较为均衡;以湖南、江西、安徽等为代表的中部省域崛起迅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溢出效应明显;传统资源与产业依赖型省域辽宁、山西等降速显著,竞争动力不足。同时受区位与聚集的影响,省域物流集群的区域聚类性特征突出,处于引领地位的省域具有核心扩散效用,拉动区域各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发展。最后,对省域物流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给出发展建议,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静波  李纯 《经济地理》2011,31(10):1645-1650
以湘粤赣边界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中心性模型基础上,对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比较。通过进一步对三市的各行业区位商计算,发现要将郴州市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还存在城市中心性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科技还较落后等问题,并就该战略设想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在引领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区域生态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缺乏对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选取中国内地29个省会城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SBM模型对中国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①在时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较低,且不规律波动性较强,东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始终处于“高产出、高效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持续处于“低产出、低效率”水平;②在空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态势,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综上可知,当前中国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发展不均衡,据此从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湖南的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初现端倪。但是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还存在着资源分散、雷同开发等问题。湖省旅游产业集群现在大致处于集群成长阶段,集群应该朝着政府主导型、市场导向型、景区中心型等方向演进,分别以长沙、张家界、衡阳为中心建立三个特色旅游产业集群,同时建立起旅游产业运行机制、协调管理机制、旅游产品创新机制等完善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级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秀娟  黄福才 《技术经济》2009,28(5):104-109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影响我国省级区域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竞争力的8个决定因素,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本、旅游业劳动力、政府作用、企业能力、旅游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以我国31个省(区)为样本,利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定量研究了上述8个决定因素对省级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影响的显著性及其相对重要性。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国际旅游竞争力来源的98.5%能够由8个决定因素解释;除旅游产业结构外,其他决定因素对各省级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