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57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流动性创造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银行业整体而言,流动性创造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即银行向实体经济创造较多的流动性会产生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反之,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对其创造的流动性影响因银行的不同类别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其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较高的流动性风险水平会导致其创造的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二级市场股票流动性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以2004~2009年间沪深两市A股股票分笔交易数据为样本,利用相对有效价差与托宾Q作为代理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股票二级市场流动性同上市公司价值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票流动性提高,公司资本成本降低,经营业绩改善,上市公司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源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我国沪深两市2010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揭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流业务之一,关系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文章采用HP滤波方法确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权重,并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运用我国94家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得到了同业资产通过同业拆借率、广义货币增长率和资本充足率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估计结果,最后针对估计结果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汤美妮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144-14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有效手段之一的R&D活动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更是如此。鉴于R&D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重要性,本文以88家电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R&D投人为基础,运用Excel和Eviews软件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行业R&D投入对当期企业业绩和滞后一期企业业绩有促进作用,对滞后两期企业业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流动性Beta系数的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根据Acharya和Pedersen(2003)的研究成果,把股票的流动性风险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以三个流动性Beta系数——"2、"3和"4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越低的股票,流动性风险越高,而且,在这三种形式的流动性风险中,"3和"4所体现的流动性风险要比"2所体现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采用2009年至2013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股权激励作为减少代理成本的长期激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否对改善公司的长期业绩效果不明显,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长期业绩经营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公司采用管理层持股激励模式时要恰当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并采用恰当的股权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9.
公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追求财务业绩增长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社会业绩的改善。那么社会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以2011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财务业绩与社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的股利变化与盈利变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财务学关注重点,但相关文献对企业业绩与股利政策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了100家2005年派发现金股利的沪市上市公司.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经营业绩财务指标中选出与现金股利决策相关的因素,分析企业经营业绩与股利政策的关系问题.结果发现:上市公司业绩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是否影响资产的价格一直是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根据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原理,选取换手率与Amivest流动比率作为股票流动性的衡量指标,采用LR两阶段截面回归方法与似无关回归(SUR)估计法,对上海股票市场的股票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换手率低或Amivest流动比率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研究同时发现,上海股票市场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Sheng Hu Wang Bing 《事业财会》2008,(5)
本文采用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年报数据,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进行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打破原先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差产生利润的局面,非利息收入不论在绝对数还是占比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产品结构日趋丰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回归分析表明,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并购的价值模型分析,探讨了并购活动对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影响,提出了盲目扩大规模的负面效应,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并购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性过剩是指实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显著地多于有效经济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本文以此为基础,设计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CTEL)和流动性增量过剩系数(CAEL)为测度指标,提出流动性过剩与否的判断标准;运用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选取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2006年第1季度到2007年第2季度,我国均存在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平均值高达0.229,相当于名义货币平均过剩6.18万亿元,实际货币平均过剩5.3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中国银行集中度风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熵值法分析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熵值与银行业的风险是正相关,而熵值与银行集中度是负相关,也就是说银行的集中度越高,风险就越小,银行系统也就越安全。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开放经济情况下,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可以降低风险,尤其是在外部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应保持金融力量的集中,以此来对抗危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运用我国14家上市和50家未上市商业银行2000~2009年的数据探讨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对效率的影响。分别测量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成本效率以及利润效率,结果发现与未上市商业银行相比,上市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势力和利润效率以及较低的成本效率。同时分别建立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分析市场势力对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我国特殊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市场势力与成本效率或利润效率之间均为线性关系;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会导致其成本效率显著下降和利润效率显著提升;在所有显著的变量中,信用风险对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影响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中,股权结构对银行绩效有着重要影响。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原因并联系实际,提出改善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