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汪宇明 《经济地理》2002,22(3):372-375
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建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知模型。运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景区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都会城市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互嬴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兴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育旅游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发展,壮在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深度发展,应发挥云南优势,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云南旅游业持续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型,并针对这九大类型提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构建了云南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四核心、十七个经典区域、三条文化古道游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眼于宏观和中等空间尺度,从代表性旅游资源、旅游网络、旅游发展轴、旅游中心地体系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同时提出四个方面的优化思路,包括:培育类型多样的旅游发展轴线、构建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加快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流空间流动的相对均衡等.  相似文献   

4.
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简称青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两种结构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和核心边缘模式,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构建"大青藏旅游圈",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晶晶  陆林  杨效忠  操文斌 《经济地理》2006,26(6):1051-1053,1066
随着我国海滨(岛)旅游业的发展,浙江省舟山群岛将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而目前其旅游空间结构非均衡性明显,限制了区域联动发展。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一体化是区域联系发展的关键之一,其途径在于构建层级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最后分析了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基于非平衡推进理论,以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类目的地空间演进规律,研究了政策与空间演进的互动机制。以期揭示政策对空间演进的作用以及空间演进对政策的需求,为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旅游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同一旅游政策在不同的空间作用不同,不同的目的地空间发展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省级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变为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旅游政策通过作用于要素资源影响空间结构演化,新的空间结构对政策供给提出新的需求,应当依据各地旅游业发展实际配置引导性旅游政策,谋求地方旅游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玲  李娟文 《经济地理》2005,25(5):740-744
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对策,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和界定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系统构建途径及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广水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目前广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投资少,旅游产品单一,市场运作能力低,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广水市的旅游业,要努力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好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为平台,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圈。  相似文献   

9.
广水市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目前广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投资少,旅游产品单一,市场运作能力低,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广水市的旅游业,要努力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打好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旅游名镇和旅游名村为平台,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推动各景区互补发展,形成整体集聚力;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圈.  相似文献   

10.
十堰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十堰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可采用核心区域发展带动边缘区域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24,自引:10,他引:114  
陆林  余凤龙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产业战略布局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立明 《经济地理》2000,20(3):117-120
三峡工程的兴建使长江三峡地区宜昌-重庆成了长达660km的狭长库改变了三峡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社会生态结构,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特色鲜明,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毕竟服库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要想实现库区旅游产业的可持志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布局。文章在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库区旅游产业布局的模式、思路,并指出了战略布局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角度研究了北京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北京工业在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影响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不利于产业的分工和集群。分析了导致北京工业以上演变路径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北京工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岳麓山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典型的文化主导型旅游景区。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古"、"全"、"特"的特征。文章提出了岳麓山文化旅游资源的直接开发、整合提升、历史复原三种开发模式,围绕岳麓山文化旅游内涵从内外两个方面设计了具有吸引力强、潜在价值巨大的旅游文化专线。这将丰富文化旅游开发理论和区域竞争理论的内容,对于提升岳麓山区域旅游形象、指导岳麓山"两型"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绍友 《经济地理》2006,26(5):861-866,870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文章在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评价基础上,讨论了空间格局和不同地域旅游行业部门的聚集内容,指出了政府对重庆旅游产业集聚的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16.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经济地理》2020,40(3):225-233,24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渝黔边区是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3省邻近地区,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6个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归属于国家“西部地区”。区域文化上的趋同性、区域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无序性,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旅游开发现状、逐步形成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各地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以及区域旅游中心的初步形成,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形成,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迅速编制总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旅游环线,推出区际旅游联合体和共同市场,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特色文化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8.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整合开发与管理的观念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分析行政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表现,探讨了行政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利弊作用与发展趋势,提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整合开发与管理的观念创新:从行政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转向经济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从旅游产业区的发展理念转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理念;要从旅游企业联盟走向区域联盟;要从只重视旅游产业一体化转向旅游产业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9.
非洲旅游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高远 《经济地理》2011,31(11):1912-1917
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是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前提,对区域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根据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和原则,针对非洲旅游资源的现状、特性和分布,提出非洲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对非洲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