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折创业路1983年高中毕业后,重庆江津的曹辉华因家境贫困,独自一人来重庆闯世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璧山丁家镇的一家喷雾器厂搞推销。后来,曹辉华推销的产品从喷雾器增加到了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赚的工钱也越来越多,这让他得以在重庆安身。1986年,曹辉华一个人来到了攀枝花。他在这个城市待了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内著名的电子企业的董事长,首次进入福布斯百富榜靠的是对其它企业的股市投机,这里似乎还有颇多值得玩味之处向巴菲特学习在台湾,王建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据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他在岛内的认知度竟然达到80%。他做官做到“财政部长”,却是公认的“最清  相似文献   

3.
“不为别的,就为我们的后代走出国门时不再像我这样有着痛苦的三等公民的感受。”几年前,日本一家生产金属软管的企业来中国大陆投资,在天津开发区办了一家合资公司,并挑选13名年轻的中国技术工人到日本学习。9个月的“研修生”学习,为公司培训了第一批技术精湛的技术骨干,薛德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聪慧的天资以及发愤努力的敬业精神,深得公司方面器重。傲慢的日本人对人才的态度却是“虚怀若谷”。一天,日方经理以一种赏赐的口吻告诉小薛,准备派他去日本再行深造。令这位经理十分诧异的是,年轻的中国小伙却微笑着拒绝了这个“天大的好…  相似文献   

4.
胡力平 《大经贸》2005,(2):38-43
一个县的首要工作莫过于经济,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莫过于招商引资。如果把一个县比作一家企业的话。那么,它的招商引资机构就是企业的“公关部门”。这个“公关部门”的负责人堪称为企业的“形象大使”。佛冈县外经贸局局长吴子伟就是这样一个人,说他是佛冈县的“形象大使”并不为过。这印象,源于第一次见面——只需一次相聚,就能感受他对佛冈招商引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2011年底,32岁的王宁在重庆市工商局针对小微企业的“1+3+3”政策扶持下,创办了一家微型企业——重庆梦库动漫有限公司.记者一行见到王宁后,他就把我们领到会议室,迫不及待地展示他参与创作的作品“暑假里的地球危机”.这是一部时长达10分钟的3D高清动画样片,无论视觉、音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远远超出了记者对国产动画片的想象.“真没想到这样好的动画片竟然出自一家创立不久的微型企业!”  相似文献   

6.
祈福中华集团(Pray China Hoidings Ltd)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大型企业,2002年在广州创办了一家全新的主营佛饰品的大陆分公司。公司创办人——著名企业家陈泰之先生,是100名优秀转业军人企业家之一。陈先生的创业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他成功地创办了“美媛春”、“老蜂农”、“国药公”、“保健一生”、“故乡”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品牌,现在他又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前进。  相似文献   

7.
丑丁 《中国市场》2006,(7):48-51
他身上集合了很多“矛盾”——“胆小鬼”和“当厂长”;“泥腿子”和“大家业”;“没学历”和“搞科研”;“小地方”和“出国门”;“接待员”和“董事长”……正是这些貌似巨大的个性和经历的反差,“阴差阳错”的轨迹了一个创业者的成功,也“鬼使神差”的成就了一个中国式的民营企业家。 他叫陈火庆。领导着一家年产值15亿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他说他没有城镇户口。  相似文献   

8.
他身上集合了很多“矛盾”——“胆小鬼”和“当厂长”;“泥腿子”和“大家业”;“没学历”和“搞科研”;“小地方”和“出国门”;“接特员”和“董事长”……正是这些貌似巨大的个性和经历的反差,“阴差阳错”的轨迹了一个创业者的成功,也“鬼使神差”的成就了一个中国式的民营企业家。他叫陈火庆,领导着一家年产值15亿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他说他没有城镇户口。  相似文献   

9.
“好的企业与优秀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优秀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但他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0.
<正>叶海峰似乎并不想把麦包包单纯当作一家互联网企业来看待,而是更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家箱包皮具品牌公司,互联网只是销售手段。他学习阿里巴巴的习惯给自己起了个花名"大海",不过老朋友还是称呼他"老皮匠";他不允许任何人窥探他的内  相似文献   

11.
突破     
《经贸世界》2006,(5):1-1
刚结识的朋友是个策划、培训大师,最近闲聊的时候,他无意间透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他说,数月前去一家企业商谈个培训单子,企业出了一个题目:“人脉与钱脉”。朋友的竞争对手交的答卷是“人脉=钱脉”,朋友交的答卷是“人流=钱流”。结果,朋友以高于竞争对手一倍的价格,拿下了这个单子。  相似文献   

12.
《国际市场》2009,(6):52-52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有一家名叫“东京通信工业”的小公司。该社社长盛田昭夫在赴欧美考察时发现,人们对他公司的名字连发音都感到困难。这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一家企业连自己的名字都难以让别人记住,那还能做生意吗?  相似文献   

13.
李楚 《中国工商》2002,(6):40-41
“我希望学习哲学,使自己的思考多一些战略性和全局性,让我们的企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思路。虽然每个星期从广州飞北京上课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4月6日,广州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总,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人文与社会课程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讲了这样一段话。研修班上,来自全国各地像他这样的老总和高层管理人员有30多位。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一家大型日化企业任市场部经理时,发现新上任的复合皂品牌经理很少看报纸。我说:“你知道现在江泽民在抓什么工作吗?”他一脸茫然:“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信一”取谐音“信誉”,“我们的企业就是凭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发展。”这是出自一家私营企业经理口中的话。 北京信一净化美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公司老板个子不高,戴副深度近视眼镜,精明能干,他毕业于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其助手就是老板的贤内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两位知识分子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时期毅然辞去工作下海与五名大学生创  相似文献   

16.
何晓春 《浙商》2011,(3):65-65
康恩贝集团是一家制药企业,可是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难得地病了:发烧、呕吐,但他依然精神地站在了“2010风云浙商颁奖典礼”现场。胡季强说:“关键是意志,当然药物也起到一些作厢。”  相似文献   

17.
他是我们见过的第一位说话腼腆的老总。他说:我懂技术,做生意不行。诚实、谦虚、务实,这些与他对一家业内有“黄埔军校”之称的企业的感情一脉相承。他想突破,想发展,却充满困惑。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比竞争对手更优异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每一家企业只有把自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企业,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促进企业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19.
楼方芳 《浙商》2010,(10):66-66
这阵子,天外天集团董事长徐海南不停奔波于海峡两岸,忙着他的新事业——去年,这家位于浙江上虞的传统制伞企业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光海科技”、“福田裕”联姻,搞起了LED照明项目,总投资高达1亿美元。一家在澳大利亚上市的传统企业,在主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缘何“变道”,转向与主业毫不相干的LED领域?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虽然徐海南的公司受到的影响不大,且订单一直呈上升的良好趋势,但是这次危机让他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传统的企业要做强,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浙商》2006,(7):64-66
新昌鹤群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治辉) 新昌鹤群机械有限公司创办于1984年.下有一家纺织机械专业制造企业一家齿轮变速器生产制造企业、一家柴油机生产制造企业和一家三星级大酒店。董事长赵治辉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帮助、资助弱势群体,多年来,企业不断收纳了178名下岗职工.招收了220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同时还安排100名残疾人员到公司工作.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还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先后资助了51名孤儿和家境贫寒的学生走出困境,到目前为止.他个人出资各种捐助已达2300万元.还与40多名贫困学生结助学对子。2005年,他还获得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