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原》是T.S.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诗人通过对一战后的精神空虚、爱情枯竭的描写,揭示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和文明衰落。该诗运用旁征博引、象征、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和独具匠心的谋篇结构,表现了诗歌主题力度,加强了诗歌效果。  相似文献   

2.
《再别康桥》作为新月诗派的领袖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以其真挚的情感、圆熟的技巧、流丽的音调、浓郁的诗味而风行于世,并备受研究者关注。从康桥与诗人的关系来论述《再别康桥》抒写的是作者的一段幽曲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性作品。小说主题是多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忏悔主题,忏悔情绪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态度、爱情婚姻、人生理想的忏悔,探求以《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忏悔缘由。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李夫人》,均以帝妃爱情为书写对象。二者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同质性,甚至可能同时存在于诗人的构思中。但《长恨歌》着意于爱情悲剧的讲述,《李夫人》却通过议论部分,对同质的题材做出了新的解读,使主题变为“鉴嬖惑”。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白居易诗歌“感伤”与“讽喻”类别的不同属性的影响。《李夫人》所属组诗《新乐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讽谏性创作,《李夫人》自然也要传达利于政治的公共价值观。但在实际表达上,题材和诗人无意识的影响使《李夫人》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爱情感伤之色,与主题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5.
萧统主编的《文选》共选录谢灵运、颜延年等十一位诗人的二十三首游览诗。这些诗的主题纷繁复杂,成因多样。文章通过对这些游览诗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保己修身、志向怀抱、歌功颂德和孤寂哀伤四大类主题,并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学界公认福克纳的《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福克纳通过大熊老班向人类预警,揭示出如何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他在《熊》这部作品中把神话主题意蕴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7.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与《圣经》典故的联系十分密切。本文拟以原型批评视角剖析《愤怒的葡萄》的“出行主题”,通过分析其出行特征与出行元素,指出其成功地利用了“出行主题”的原型塑造,并移位(displacement)运用了相关主题元素,通过暗喻指涉等手法将现实与典故“互文”性地穿插在一起,以道德和情感渲染的方式表达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苔丝》和《红楼梦》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演说的都是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以主人公爱的历程为主线,传达着历史转型时代人物丰富、活跃而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其间蕴涵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的参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时代风貌的矛盾感情,并体现着同一悲剧根源意识。两部作品在内容主题和反映社会现实方式上不仅相似,而且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矛盾心理也是相似的,表现的都是人生似梦、如同过眼云烟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伊坦·弗洛美》中,伊迪斯·华顿熟练地运用意象的象征意义,成功地营造出一个阴郁、凄凉、与世隔绝的哥特式氛围,运用意象的对比,表现了恶劣的环境对人性的压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雷雨》的通行版删去了初版中的《序幕》和《尾声》,而《序幕》和《尾声》却创造了诗般纯美的悲剧氛围,起到了强化悲剧色彩的作用,并且通过把剧情推向“辽远”,从而造成一种欣赏的距离,并不象某些评论家所言它体现了宿命论思想;通行版还删改了初版中的某些细节,虽强调了周家与鲁家的阶级对立,增强了作品的斗争性,却减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2.
论《一杯茶》的多重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一杯茶》构思巧妙,情节简单,却揭露了三个不同主题: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阶级意识和人性的本质。前者为正主题,后二者为副主题。作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这三个主题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它们相辅相成且融合成一个非常和谐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巨大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长久以来一直被学者和评论家们所关注。大家对此作品的不同见解和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含混。在《红字》中,作者在文本设计上多处使用了含混手法,从而赋予作品多重意义和主题,也赋予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15.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名篇《伙计》不仅揭示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母题,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主题。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弗兰克.阿尔派恩的成长历程就是经历了从本我压抑自我到超我战胜本我,从堕落到醒悟并升华到自我牺牲的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森的严级制度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决定了旧中国一直被外凌虐的悲惨命运,造成了旧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艰难处境。鲁迅名的杂《灯下漫笔(二)》正是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等级制度。但是,我们当今的一些教科书对该杂的批判主题含糊其词、不愿点破。本作为图将该杂丈的原义演绎一二。  相似文献   

17.
雷祖威在《世界如此之小》中利用副文本策略如图表和段落标题等暗示小说的主题,通过叙述视角转换的策略,利用全知叙述者和物理家们的双重叙述,来表现华裔美国人的身份探索,揭示出处在后现代焦虑中的华裔美.国人应回归自己的真实身份,认同自己的文化归属。  相似文献   

18.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兼大学教授戴维·洛奇的小说《小世界》进行解读,并分析作品所表现出的学者危机、学术危机及文学批评危机等危机主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急先锋,<坟·灯下漫笔(一)>是他声讨封建专制下民族奴隶心态的战斗檄文.然而,我们的一些教科书对该杂文的批判主题闪烁其词,不甚明了,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