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京福  左莉 《商业研究》2011,(10):141-145
工业社会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工业体系在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繁荣的同时,也不断地消耗、破坏着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整体和谐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平等观以及循环再生的生产观等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一致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包括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培养"生态公民"、提倡"绿色消费"以及发展循环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等。  相似文献   

2.
大力推进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东波 《现代商业》2015,(2):108-109
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策略,从而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史立山 《中国市场》2010,(29):82-85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区原住居民、旅游从业者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旅游业各相关利益团体的方面,讨论如何确保社区有效参与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发展,形成它们与生态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从而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环境背景下,旅游企业如何探索和实现循环式发展模式对于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和内在效益性增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了旅游企业在打造循环发展模式中遇到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关注和有效解读、尚未从旅游企业产业链的层次去安排和配置相关的功能和要求以及旅游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的价值增值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低碳经济下旅游企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建立生态旅游区成为我国旅游者广泛认同的旅游区发展模式。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区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公园模式下的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区的资源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将重点探讨当前国家公园模式下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公园模式下我国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南京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二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三是坚持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五是坚持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六是坚持调整能源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七是坚持实施污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一要加强宣传,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四要确立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五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旅游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出现了生态旅游区建设理论。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物质与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的,遵循"3R"原则,从生态旅游区内部、旅游区与服务区协作区域和社会系统三个不同的空间层次提出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体系,以便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包装既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又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包装产品要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全面衡量,使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并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避免或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可焚烧或可降解等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 我国的包装业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从最初的无包装、粗陋包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垦区应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做好相关政策配套工作,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大发展低碳食品加工业力度,发展低碳型城镇群,同时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影响地区之一。沙尘暴在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的特征,提出沙尘暴相关研究理论、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灾害学和生态安全等理论是干扰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开展生态建设首先要科学分区规划,使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实现技术层面的改进和发展,区域合作及政府的积极作用也是沙尘暴干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节能降耗、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恩施州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道路是发展大势和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立足现实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能源禀赋、科技水平等诸多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城市湿地公园因自身功能的限制,其开发旅游有着先天的不足。本文以无锡长广溪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游客满意度,认为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措施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双赢的旅游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是关系人民富裕、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应着眼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全面性特征,树立生态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三重价值协同观念;打破重经济、轻生态的传统固化行为方式;转变以往重污染,高耗能和不注重生态规律的产业发展方式;创造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产业化的新型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7.
华蓥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为了避免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华蓥山旅游区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华蓥山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入手,分析了华蓥山旅游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华蓥山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是实现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应当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心,通过促进居民生活方式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科教优势,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约束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促进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湖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循环农业和低碳装备制造五大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19.
区域生态治理成效是衡量区域内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珠江-西江流域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水源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湖库区营养化程度明显、水体污染严重等生态文明问题。在府际协同视角下,粤桂两地通过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利益整合机制,完善生态治理府际协同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协商建立统一的跨域生态合作专门机构,构建多元参与生态治理模式,建立府际协同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实现府际间的有效合作,形成治理珠江-西江流域生态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使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成为必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与现实基础、以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作支撑以及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使实现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可能。未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注意突出特色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通过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强化金融支持与改革以及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等,促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