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云 《活力》2012,(16):44-44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条文逾百条,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都有完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妥善解决了司法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刑事诉讼中提及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特别的价值。不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适应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有效地惩罚犯罪、有力地保障人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蔼墡 《活力》2012,(15):34-34
2012年3月14日,备受关注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3年1月1日起生效。此次刑诉法修改,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特别是:将委托辩护人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妥善解决了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衔接问题,使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得到保障,完善了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套用"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的句式,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司法解释立法化这种特有的法制现象和问题。为此,围绕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所开展的试点工作和立法解释、授权决定,作一简要评述。这里,还是先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说起。刑事诉讼法是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基本法律,素有"小宪法"之称。现行《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颁布实施,1996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检察机关的性质定位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体现了中国检察制度的显著特色。根据宪法的规定,《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权。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加强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5.
吴金山 《活力》2010,(12):50-50,52
一、执法为民守望弱者权益 立检为公弘扬宪政精神 【焦点再现】2004年3月8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头一条即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样修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  相似文献   

6.
陈心歌 《活力》2010,(21):125-125
看守所改革是目前中央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司法改革方案中在“优化司法配置”方面明确提出了“完善看守所立法”的具体要求。我国现行《看守所条例》是1990年由国务院通过的一部行政法规,从其实际运作情况看来,已不能适应目前看守所改革的实际需要,应作出修改。1996年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已陆续作出重大修改(比如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2007年律师法修改),现行《看守所条例》与修改后的刑诉法、律师法均存在诸多不衔接甚至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艳秋 《活力》2004,(11):139-139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程序监督的重要内容,为今后保障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就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立案监督的必要性和监督内容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付善纯  刘育成 《活力》2007,(10):87-87
侦查监督工作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一部分,其主要行使的职能是审查逮捕、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等三项职责,每次职责都与人权保障具有非常密切关系。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写入宪法,同时,“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因此,保障人权是现代执法理念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辛文学 《活力》2004,(11):145-145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现有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原则的部分将无可辩驳地遭遇质疑。这种由于根本法的修改带来的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影响,将有力的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广亭 《活力》2005,(9):119-119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里程碑,标志着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现有法律制度中不符合宪法原则的部分将无可辩驳地遭遇质疑。这种由于根本法的修改带来的对整个法律体系的影响,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框架,但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作了较大修改,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原条文进行了143处的修改。将新旧条文进行仔细对比,发现不仅条文的数量有较大的增加,条文的内容说明也更加严谨,其他方面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李雪 《企业导报》2012,(10):169-170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已写入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笔者试从新刑事诉讼法的写入为背景,分析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相关理论及实务操作。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不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写入,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与国际刑事司法和人权准则衔接、保障人权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管执法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对“猫鼠游戏”下的粗暴、野蛮执法的城管批评声不绝于耳,要求改变的呼声很高。2009年8—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行政强制法(草案)》对4年前提交常议的该法律条文做出相关修改。如何解读,欢迎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文江  张超莉 《活力》2004,(9):103-103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新增的一条,是对原刑事诉讼法修正的重要一项,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它在立法上明确排除了“有罪推定”论,统一了人民法院的定罪权。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这一刑事诉讼目的的统一;体现了“追求实体真实和正当程序”这一现代刑事诉讼价值取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它被称为小宪法.两次人代会审议最终通过,对于过去十六年的法律进行了意义深远的大规模修改。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议论。本文在阐述新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结合宪法人权等内容,重点阐述新修订的法条对人权保护的措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思晗 《中外企业家》2013,(6Z):266-270
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刑诉法典,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我国民主与法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新刑诉法坚持统筹处理好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其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特别程序中均体现了人权保障原则。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调查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人不受刑事追究,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笔者以新刑诉法为视角对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涵、新修订的刑诉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新进展、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人权保障原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别阐述,详情如下文所示。  相似文献   

17.
<正> 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补充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原则以及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  相似文献   

18.
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立案监督是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专门就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作了法条性的规定,以弥补司法实践中“有案不立”、“以罚代立”等现象的缺陷,希望强化立案监督程序来防止刑事诉讼活动的扩张、滥用而危及公民的正常生活。从而达到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效统一。然而随着刑事立案监督实践的不断发展,该立法的缺陷已逐渐显露出来。不仅表现在监督主体的范围上十分狭窄,就是法条本身单就检察机关的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工作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着很大困难。鉴于此,本文拟就法条所列出的相关规定所存在的问题作一基本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芯伯 《企业导报》2011,(20):143-144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全部诉讼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运用而进行。而对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与采信,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刑事证据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司法实践问题。刑事非法证据规则在限制公权力的滥用、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上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它代表着诉讼文明的大趋势,在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研究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长林 《活力》2004,(9):107-107
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证据种类中,增加了一种证据一视听资料。对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证据我们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已经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而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明确规定,笔者就视听资料运用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