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现象及危害。经济学中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或政府)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博弈研究——基于行为差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农村公共品供给各主体不同的行为取向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博弈是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短缺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强势主体,是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难题的关键。地方政府的局部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其供给行为的扭曲,中央政府应对其约束与激励并举。农民由于内生合作能力的贫弱较难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凭借行政强力的乡村组织介入到村庄秩序的建立中,同时也要健全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实施30年来,竞选激烈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甚至出现了大规模贿选的现象。为探究贿选的发生机制,本文以Y村城中村改造征地纠纷下的村委会选举为案例,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角度,对Y村政治域、共用资源域和社会交换域中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不同主体利益博弈是选举纠纷的本质,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违法贿选,接受贿选,默认贿选)成为这三方利益博弈的均衡。即便放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村民相信贿选者和基层政府在未来会合谋侵犯集体利益,他们还是会做出接受贿选的短视选择。  相似文献   

4.
税收筹划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具体地说,就是经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其从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理性的,总是以最小的成本去追求最大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从“利己心”的范畴出发建立了分工和交换的学说,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发展到今天的理性预期,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1)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2)每一种方案均对应着某种特定的预期收益或满足程度,或目标实现程度;(3)人们总是选择那个能够带来最大预期净收益的方案。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前提下,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对私利的追求最终会实现社会最大公利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6.
管制是政府为矫正市场失灵而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但由于政府也是"经济人",管制也会失灵,放松管制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的我国林业,放松管制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重新构建激励性林业管制模式,在分类管制基础上,采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办法,激发林业市场主体进行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银川市农村地区农地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界流行的关于中国农地制度的四个命题,即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微观决策模型假设、农地交易费用假设以及乡村干部具有进行土地行政调整的偏好等命题与银川农村实际状况并不契合。这启示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命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户生产行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拟从现代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出发,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现代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现代经济学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总是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偏好的不同,经济人做选择时会用自己的效用标准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总会选择在他看来效用更大的那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9.
邹焕聪 《农村经济》2012,(12):125-129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行政法治的视野考察,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规范、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基层"官民"关系失范以及法定救济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激化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就必须实施行政法防治之策,即加强约束公权力的立法,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建立农民诉求的组织,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理顺地方"官民"关系,打造官民平权型政府;整合现有救济资源,畅通行政法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富人治村"背景的基础上,从对上争取项目资源、村级财务支出结构和村级财务支出效率三个维度,对"富人治村"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由经商能人为代表的富人担任村干部,能够通过对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资源,降低村级财务中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投资支出以实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然而,"富人治村"未能有效提高村级财务支出效率,村干部职责履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富人治村"存在"有治理主体而无治理行为"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由此构建西方经济学大厦。然而,"经济人"不只是作为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分析工具,"经济人"假设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和道德意蕴。斯密认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个人追求私利会增进社会的公益。然而,斯密对"经济人"的道德求证,在理论和社会实践中都陷入难以克服的困境。本文揭示"经济人"行为产生的道德根源,并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古典博弈模型,分析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关系,为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古典博弈分析。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分两步进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过利益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中央政府应该对地方政府因制度改革受损的利益进行补偿。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在推进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总额、行政管理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各地方财政行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比率等数据,分析当前我国财政行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财政行政支出体制的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寻合理分配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方法,从耕地非农化风险角度构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方法: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在耕地非农化中,各权利主体所担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假设各权利主体参与征地行为是一种投资行为,各权利主体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比例为中央政府占26%,地方政府占22%,村集体占17%,农民占35%;运用"联盟利益分配机制"测算耕地非农化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是可行的。研究结论:以缩小征地范围、尊重农民意愿为条件制定征地补偿标准不仅体现补偿公平原则,也符合通过市场机制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中国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具有显著正效应,但这种正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对中部地区农业支出有负效应,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支出比重会下降.中央政策对地方政府农业支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政府规模和受灾情况对预算内农业支出出重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以下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来探讨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制度的关系的。第一个假设是 :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不同主体 ,包括集团和个人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不可能在单一主体的社会里发生。第二个假设是 :不同的经济主体 ,包括集团、个人以及政府官员都是作为不同经济利益主体而存在 ,符合经济人假设 ,只是他们追求利益的形态不同而已。一、关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理论说明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就是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等。一般所指的制度是制度安排 ,它包括正式制…  相似文献   

17.
一、山西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财政问题(一)粮食行政首长层层负责制带来的调控责任与财政利益的矛盾。中央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行政首长层层负责制作为各级政府调控粮食流通的具体责任形式,与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补助包干制共同构成了各级政府调控粮食的责任与利益统一体,并且与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这进一步强化了粮食调控的地方利益,同时也引发了各级政府调控责任与财政利益之间的摩擦。具  相似文献   

18.
地方公共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一般而言,地方公共支出由地方两级支出构成,包括地区级政府(如省)公共支出和当地政府(如第三级政府:县、市镇)公共支出。目前,我国地方公共支出还存在着诸如事权划分不清和财政越位与缺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河北省农地流转在流转目标、行为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农民的流转利益分配方面.由于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加之地方政府的权利寻租行为,地方政府和农民利益博弈的结果通常是农民利益被侵占,农地非农化流转愈演愈烈.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农护农政策,并通过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改变了土地经营的外部环境,土地流转面临着新的形势.本文从分析农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中存在问题出发,基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探索促进农地流转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界定了我国近海捕捞业中的三个利益相关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捕捞者;其次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它们的博弈形式是有限次重复博弈,地方政府与捕捞者之间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并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而捕捞者之间博弈则类似于"公地悲剧";最后,基于利益协调思想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分别提出了近海渔业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