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龙琴 《黑河学刊》2015,(1):109-110,112
日本政府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完善创业融资体制等途径支持高校创业教育,促进高科技企业创办,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沪宁 《特区经济》1993,(10):47-50
<正> 日本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被称作“日本的奇迹”。战后日本的经济被战火摧毁,整个国家基本上处在一片废墟之上,但是日本经济从这块废墟上一跃而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至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度繁荣,生产力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目前,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在日本经济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日本政府的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往往借助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行政指导。本文即研究和分析行政指导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一对于日本经济模式的性质,有人称之为“混合经济”,有人称之为“同意经济”,有人称之为“咨询经济”。日本通产省官员自己使用后两个概念。美国的商务部长毛里斯·斯坦兹把日本经济描绘成“政府一产业复合企业体”。他分析说,日本经济的命运,不是按照市场的原理而投人自由竞争的,日本  相似文献   

3.
日本东京圈的商务成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经济高度集中于东京圈导致了地价、房租和劳动力等商务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交通拥挤和居住环境的恶化,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高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导致了东京圈的功能特化,即:制造业不断撤退,居民纷纷向外迁徙,但以金融业和信息传媒产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和大公司的总部以及外国大公司却看好东京,东京圈中心部降低商务成本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土地合理流动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降低地价,而周边地区的主要措施则是用新的手段加强招商引资,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日本政府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日本,中小企业是实现国家经济腾飞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日本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了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从立法、组织机构、财政、金融、税收、技术援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6.
应世昌 《亚太经济》1997,(6):21-24,4
日本证券市场是仅屈居于美国证券市场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1994年日本国内上市股票市价总额达37000亿美元。80年代末,由于日本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上升,日本的股票市价总额曾一度明显超过美国,然而1991年至1992年间日本证券交易所股价的狂跌重又让美国赶到了前面。木过,与位居世界第三的英国证券市场相比,日本证券市场依然如前一样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日本股票市场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今天这个国家又有什么样的股票投资者结构?这是我们试图在本文里进行探讨的问题。一、对股…  相似文献   

7.
日本为何能出现经济发展奇迹?这个问题已被列为日本史上七大谜之一。对此,日本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都在积极地研讨,想从中获得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资借鉴之处。笔者归纳分析了诸国诸家之说,认为其谜底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高昂的热情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人们经常提问:为什么战败的日本其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英美法等所有战胜国?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任何科学技术都是由人发明创造并且由人去不断发展的,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它是经  相似文献   

8.
9.
云南省贸易与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今世界经济更加开放,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在研究和发展对外贸易工作时,要从经济全球化加快和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这一背景出发,并以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及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以贸易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11.
从系统论和耗散论的基本观点来看,区域整合的空间演化过程总是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和功能日趋多样化,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区域经济的整合也不例外.区域经济的整合目的是通过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各实体要素以及与运行环境间的重新组合优化,使系统内的各种流,包括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的输入输出更加畅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最终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总体实力不断提高以及对外竞争力加强的共赢状态.  相似文献   

12.
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重点对制约合肥经济圈同城化效应充分发挥的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产业、区域以及政策层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圈内的各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各不尽相同,把各自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发展,则可以提高经济圈的整体优势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整个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中,通过整合经济圈内的发展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则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圈内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城市化进程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能量的人口、物质、科学技术、信息和资本五大要素的聚散与都市圈的形成密切相关,它的运行促进都市圈的发展。因此利用好城市能量的聚散要素不仅可以实现都市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地发展水平十分突出,各地差异明显,外围的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规制、科技水平及人力资本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各种数量指标来看,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如何融入全球化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保留中国芯的两难困境,基于此,中国需要选择并电模式的全球化方式,建立起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的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近40年的发展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应该主要涉及如下四种关联性:定义与研究议题的关联性、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的关联性、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联性、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tease out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influence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e exports of China and India. On the supply side, the value-added tax in China has discouraged export supply. The elimination of the rebate on those taxes will discourage exports. Higher wages discourage exports, but the share of exports by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 is a positive influence, as is a higher share of value added in output and greater experience in exporting. On the demand side, exports depend in part on aggregate income levels in importing countries. Relative wages have been more important than exchange rates in determining the demands for Chinese and Indian exports. This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pressures for a devaluation of the RMB. There is also evidence of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accustomization of purchasers to buying Chinese exports.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外部性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理论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和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对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外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尽快完善公共品供给的决策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政府公共品提供的正外部性、防止和克服负外部性,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得到充分重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