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升 《云南金融》2012,(5X):246-246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逐步成熟,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加强中国银行证券混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楠 《海南金融》2010,(7):34-37
在当前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之际,各国已开始筹划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方面,金融业未因危机而止步,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已投身参与保险业,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与银行业合作开展综合业务。横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混业经营正初步显现,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载体开始崛起。与此同时,与金融混业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却相对滞后。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混业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这种趋势应是渐进性的。  相似文献   

3.
赵玮  周立 《海南金融》2011,(11):51-55
目前,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银行业经营的发展潮流,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局面也初步形成.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1990)-1999年35个国家的商业银行样本数据,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了影响混业经营绩效的具体因素是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简要概述 (一)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轨迹 自1986年重组后的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广泛的金融业务范围开始,已经拉开了我国银行业进军混业经营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对于增强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世界性金融融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各业跨业交叉经营,无分业限制,或在有一定限制下以某种方式达成实际上的金融各业交叉经营。银行业混业经营是金融综合经营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银行业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展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银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深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品种的相互交叉正在扩大 ,因此 ,国际上出现了三业间混业经营的趋势。面对国际金融形势的最新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积极进展 ,一些人呼吁改变我国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状况 ,及早实行混业经营。对这种观点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应当看到 ,近两年刚刚建立的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 ,基本符合我国国情。早在 1 0年前 ,我国曾经在混业经营方面进行过一定尝试 ,但由于当时经济过热 ,管理水平不高 ,混业经营造成了惨痛教训 :混业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影响了…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赋予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新的含义,更有效的金融混业体制是大势所趋。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均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允许金融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实行混业经营。综观世界各国的混业发展道路与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以金融控股公司为载体的混业经营体制得到后起混业经营国家的普遍青睐。  相似文献   

8.
混业经营是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则是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分业经营。从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经验来看,是否选择混业经营体制,关键是看该国是否具备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如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监管能力以及法治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业存在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分业经营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是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务。分业经营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分开经营,经营这些业务的机构之间互不隶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0.
周程 《国际融资》2007,77(3):24-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放弃原来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向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混业金融发展.尤其是1999年美国放弃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模式,向现代金融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变,更使得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的主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融入了全球激烈的竞争中。面对着国外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寡头的竞争,我国现行分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随着金融业本身发展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混业经营的推动力日益强化。为了迎接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增强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我们现在必须着手进行金融经营模式的改革,使金融业由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  相似文献   

12.
高硕 《金融与市场》2005,(3):55-56,59
中国加入WT0后的过渡期即将届满,中国银行业在混业经营方面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法律上的应对措施一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减少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限制,二是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3.
WTO后中国金融业开始混业经营的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入WTO.从此,中国金融开放被规定了时间表和加速度,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代已经到来.到2006年,随着5年过渡期的结束,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全面进入我国的金融领域,他们凭借其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势必会对从事单一金融业务的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压力.面对临近的金融业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国金融业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开始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时代.本文通过对金融经营模式的国内外历史考察,分析了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参照国外模式,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政策建议,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经营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在1986年的金融改革中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进而形成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日本在1998年提出类似的金融改革方案,而在金融界居于统计地位的美国也在1999年11月4日正式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银行、证券、保险进行混业经营,标志着国际金融已经进入了一个混业经营的新时代。本尝试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混业经营对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证券营业部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审查批准之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此规定使银证合作的混业经营向前迈进一大步,为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重新进入混业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同时,我国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业打开了市场大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证券营业部何去何从成为证券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入世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必须逐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承诺在入世后的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办理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取消一切限制,可以经营所有人民币业务.这一切都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挑战何谓"混业经营"?金融界至今对其概念界定尚未定论,但在框架性的概念上基本达成共识.狭义的"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除了经营储蓄、信贷业务外还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广义上的"混业经营",还包括其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等.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趋势,在我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提速,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将成为实践中的现实,也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经营的"新常态"。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未来的混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商业银行未来混业经营发展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禹重硕 《中国外资》2011,(12):75-77
在最近金融环境的变化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金融混业经营。过去比较严格划分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整合。竞争导致了收益结构的改善,大多数金融公司为了能获得其他金融业务的规模效应积极向其他业务部门发展。金融公司的兼业化引来了收购兼并的风潮,促进金融公司的结合。笔者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对中国的影响阐述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金融环境的变化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金融混业经营.过去比较严格划分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整合.竞争导致了收益结构的改善,大多数金融公司为了能获得其他金融业务的规模效应积极向其他业务部门发展.金融公司的兼业化引来了收购兼并的风潮,促进金融公司的结合.笔者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对中国的影响阐述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进一步思考,在金融业趋向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按照银行、保险和证券分立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和不断发展的金融体系。为及时有效地控制和疏导混业经营过程中累积的系统性风险,对旧有分业监管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出发,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