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叶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57-1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M2/GDP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发现,是我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原因导致M2与GDP比率偏高。而且,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持续。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的高货币化日益明显的现象,本文从货币分析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1978年至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高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国内信贷规模与外汇储备水平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并不断完善现行的汇率体制改革,从而促使货币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20多年来我国货币化比重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的金融深化并未如货币化指标所显示的那样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货币需求函数中到底要不要引入制度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物价》2006,(3):46-49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现实出发,用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衡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从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个角度,描述了经济货币化的阶段变化及与主要经济体的差异。随后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制度等角度分析造成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的原因,并提出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培育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能用M_2/GDP去取代Goldsmith提出的FIR;在中国,FIR主要是表明融资的市场化程度;货币供给量中M_1与GDP密切相关,在中国过去的1992—2012年间,M_1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是相适应的,不存在货币超额供给,真正超额供给的是准货币;研究货币超额供给要把货币与准货币区别开来,要着力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要研究货币与准货币替代品以及准货币与有价证券之间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梅 《致富时代》2011,(6):13-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M2/GDP已在2009年超过关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对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解释纷多。外汇顺差的加大、投资环境的恶化、政策银行的存在以及居民投资偏好的变化等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我国银行的存差,而我国的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是导致我国M2/GDP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中国的M2/GDP水平持续攀升,且无明显减缓的迹象。该文从收入分配差距角度解析我国M2/GDP畸高的现象。经过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增大从消费角度和超额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影响着M2/GDP比率,收入差距拉大的确是导致高M2/GDP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超额货币供应的股市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股市发展产生的货币需求角度 ,重点对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存在的超额货币供应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股市确实吸纳了一部分超额货币供应量。最后对超额货币供应现象及其不良后果的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M2/GDP常被界定为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特点以及趋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对我国宏观经济有个整体的了解或对经济的走势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本文将结合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观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参考国内外学者不同角度的见解,简要分析影响M2/GDP的因素以及中国该比值较高的原因,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使利率降低了78.4%,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屡创新高,截止到今年4月份,高达15.12万亿元。存款为何还增长这么快?百姓为何如此青睐储蓄?巨额存款是否会成为威胁市场的“笼中虎”?围绕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从2003年至今社会各界一致关注的“高储蓄”现象做一个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货币流通速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影响着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政策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论是按M1口径还是按M2口径测算,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货币流通速度为何逐年下降,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方面分别考察经济因素变化对M2/GDP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数据的偏高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国M2/GDP的特点,并着重从金融体系中的主体构成、资产结构和运行效率的角度对M2/GDP偏高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现代计量理论,采用我国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M2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现实经济理解,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根据中国1990—2013年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M2)数据,分析GDP和货币供应量对我国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影响。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证分析的成果,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相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喷涌式发展,凸显出我国资金面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杠杆M2/GDP来看,2010年达到1.8,说明我国市场上流动性很充足,出现了金融结构性扭曲现象。M2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依据,其统计失真使得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更不能真实反映M2/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影响的原因、后果分析,试图解释上述两个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纪志宏 《中国市场》2013,(27):37-39
对中国M2/GDP的比例持续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M2/GDP的比例上升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也受到统计时M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现阶段要从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政策,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M2/GDP比例的研究,用动态的研究方法来看待该数据。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