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效应检验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分配与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测度中国30个省级区域1997—2014年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选取全局莫兰指数对各省级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性进行探讨,进而基于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面板数据,分别检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σ收敛与β收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为全局正向相关性,且其相关水平逐步提升;σ收敛于全国层面,呈现“整体发散,局部收敛”的基本演变特征,东部地区效率指数标准差要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性相对显著;绝对β收敛测算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内各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西部无趋同收敛的趋势;在引入区域自然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高技术导向水平、用水结构和社会水平环境变量的条件β收敛测度中,单控制变量测度下仅社会水平对全国层面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条件β收敛的作用呈非显著性;多控制变量测度条件下,自然禀赋、高技术导向水平是促进全国层面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条件β收敛的重要原因;而各环境变量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效率绝对与条件β收敛性作用均存在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国家战略与中国地区差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后凯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1):91-95,114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然而,这种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全球化,而中西部地区在这种全球化进程中所享受的好处并不多。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尽管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至今并没有从根本上遏止东西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发展看,今后中国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开发,努力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大力推进中西部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使中国迅速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多地传递扩散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在缩小;但与此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物流业发展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对物流业发展的β收敛性检验表明,物流业发展整体差异和三大地区之间物流发展差异在1996年以前呈现发散态势,而1996年以后呈现收敛状态;三大地区内部物流业发展差异呈现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区域"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性,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σ收敛存在,地区间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逐年缩小。全国范围内,绝对和条件β收敛均显著存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先进地区,前者有追赶上后者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β收敛显著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明显。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其次,西部最慢。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2000--2011年城镇化率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盯收敛,表明各地区的城镇化差距在逐渐缩小;全国2000---2011年、2000--2007年和2008--2011年城镇化水平均存在p绝对收敛,而且2008--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最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俱乐部收敛而且很显著,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的城镇化差距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理论与方法,从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两个维度,分别对1978—2013年及1978—1992年和1992—2013年三个时段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均产出在各研究时段上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城镇居民收入较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具有更强的发散性;不论人均产出还是人均收入,在1992—2013年期间均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发散性,经济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趋势;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与空间传递效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冲击对邻近地区影响显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同时,也应不断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平等指数及其分解,考察1985—2004年期间江西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情况,并以新古典收敛假说为理论框架,探讨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1985年以来江西省地区差距呈现“U”字型变化过程,且主要体现在南北地带之间的差距上,并呈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演变趋势。各市在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江西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业集聚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区位商法的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有着较大差距,其中东部地区集聚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集聚度较低。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差异对我国三大不同地区工业化产生了不同影响。总体而言,银行业集聚对工业化的影响作用最大,而证券和保险业集聚作用则较小,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以及不同时期来说,这一作用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就全国和地区层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国外需求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制造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而服务业集聚的工资效应为正,尤其在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教育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对中西部地区工资的正效应大于东部地区,地区财政支持对西部地区工资的影响最小。因此,本文认为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规模、发展服务业集聚是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中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外商投资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数量却有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东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达成协议36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88%,中部地区为39亿美元,西部地区为10亿美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9和1/36[1],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中西部与东部有关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1995年统计数字表明,西部9个省区人均GDP均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为1232元,仅占全国平…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我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政府制定地区的碳排放政策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基于1995—2012年省际碳排放数据,在描述性统计及地区收敛性检验基础上,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中部省区间差异较大;从变异系数来看,地区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未出现缩小态势;我国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绝对收敛及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促进作用,而工业化则有抑制作用;要实现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关键是要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调整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外商投资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数量却有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东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达成协议36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88%,中部地区为39亿美元,西部地区为10亿美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9和1/36^[1],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目前,西部12省区仅有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于全国平均,陕西、内蒙古、重庆3省处于全国水平,而其余8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西部省际之间的分化亦十分显著.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改变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衡状况.因此,大力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机制和全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的构建,全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打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实现全民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全国水平来看,中国OFDI的逆向技术外溢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OFDI的逆向技术外溢对东部、中部两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文章就进一步提高OFDI的逆向技术外溢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8年中国东中西部各省份有关居民消费增长水平和流通业发展的数据,采用PanelData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以此检验结果为基础的PanelData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流通业发展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但流通业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对居民消费增长的作用程度仅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为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应明确流通产业地位,更新流通发展观念,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成为2000年后区际技术差距持续扩大以及近年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1~2017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证实,各地区技术水平与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西部在2005~2014年承接了较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区际技术差距却持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在相对偏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在十余年的产业承接中主要依赖于廉价的要素成本优势,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积累已不足以抵御本地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与国际需求疲软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最终,技术差距、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至少加快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去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按照八大经济区划分法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2003~2012年1 902个县域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测度,发现八大经济区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中国县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而区域内县际的经济差异则处于相对次要地位;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八大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同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收敛速度存在较大差异。提出县域发展建议: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区域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整,加强县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夏勇  于磊  计铖  李佳 《西部金融》2021,(2):20-26
本文基于Barro和Sala-I-Martin的思想分别构建了时间和空间因素的两组收敛模型以考察西部地区制造业的收敛性,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西部地区2001-2018年制造业收敛性展开研究.研究认为,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整体上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其中,西南地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收敛性不甚明显;西北地区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