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中小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农村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信贷融资是支撑农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也愈发突出,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减缓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改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集中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偏小、融资渠道偏窄、融资成本偏高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从政府、银行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较难获得债权融资。缓解融资难题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结构转型的代表———上海的诸多金融创新产品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基于信息掌握并以拆分和再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化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的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建立信贷模型探讨结构化方式解决中小企业债权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可行性。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的可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大量民间资金却又闲置,促进了民间金融制度的自发形成。这种非正规、内生性、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安排成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经济方面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由于总体素质偏低、产品低端、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缓慢、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T市在助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一些做法,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中小企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可以把融资难的原因归因于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所共同构筑的融资环境.而融资环境的改善只能是三方真正认清各自角色与职能定位,积极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陷入了融资困难的窘境。在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难的过程中,债务融资作为企业融资方式之一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只要有债务融资行为,风险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现状阐述,接着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防范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民间借贷困境与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民间借贷困境并存是我国投融资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特有现象。文章基于制度安排的视角,运用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对造成这种双重困境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抑制是造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借贷双重困境的直接原因,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行经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是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要从根本上破解双重困境,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公有制企业、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小企业(包括民营)金融支持问题,对于振兴湖北意义重大,目前突出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性,主要体现在巨大GDP贡献之下的银行融资难问题。从银行体系信贷流向和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程度两大口径看,其对GDP贡献与所得融资支持是极不相称的,这种非和谐特征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基础因素在于省区和县域金融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以及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这一方面引致中小企业的融资症结,另一方面形成信贷流向上的传统偏好。  相似文献   

10.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创业时间短、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更容易形成向金融机构转嫁风险的冲动,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种基于融资过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原因,其本质是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具有准市场交易特征的关系型借贷。实际上正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制度变迁、金融控股公司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揭示了综合经营体制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并 认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必须加速分业经营体制向综合经营体制的转变,全能经营的综合性银 行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效率与安全角度阐明了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 银行稳健发展的良好组织制度安排,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实现应当借助于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制度安 排;最后,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构建的制度基础与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营经济在改革中的贡献度日益提高,急需融资结构的支持。由于正规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弱,而民间融资的规模又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增长的需求,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融资制度约束。开发性金融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融资制度安排,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民营经济融资的难题找到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效益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不仅存在着教育经费支出总量不足、相对量偏低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教育资金 条件下,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支出的低效益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学校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学校地 区布局不合理、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当以及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 度,实施充分有效的政策,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股权与非股权安排为视角考察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均衡条件。采取逆向归纳法,基于东道国FDI政策以及东道国企业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分别探讨一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内在动因。通过推导子博弈完美均衡解探析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最优选择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外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新建投资成本充分小的情况下选择以新建方式进入,在新建投资成本充分大的情况下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在新建投资和非股权安排可置信威胁的条件下,外国企业倾向选择并购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制度安排、政策体系、金融服务、对资源开发的支持四方面,对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体美日两国支持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体系加以比较,为中国建立“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开放经济DSGE模型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框架,对我国货币政策规则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相比于单一使用货币供应量规则或利率规则,混合规则下,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而技术冲击所引起的产出波动较小,通货膨胀波动略大。因此,我国更适合使用混合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7.
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既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升值趋势。考虑到各种现实因素,我国会采取小幅、渐进式的升值步伐。在我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导致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加大了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压力,货币政策也处于被动局面。今后,我国要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起到以货币政策手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是否能实现,怎样更好实现是我国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间的城乡居民的实际人均收入,可以发现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能够较好实现,但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实现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模型本身的缺陷外,还有"政策红利"未来临及制度依赖等因素。文章认为应通过充分挖掘政策红利,打破制度依赖等手段促进收入倍增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财政政策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未将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政府支出分开,结果造成财政政策力度难以衡量;由于政策目标定为经济增长,结果造成政策未能有效的通过经济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总目标的实现;由于政策目标设定不合理,结果造成政策效应持续性差,经济增长对政策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因揭示了资本形成的源泉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但因其忽略了二元结构转换中的土地、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以及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使其普适性大打折扣。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则同时向现代部门转移。据此,构建一个包含了土地要素流动的二元经济模型,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市场来改变“三农”的窘况,而应该借助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如惠农的制度供给)来协同解决“三农”问题;第二,现行土地制度强化了土地要素配置的二元结构,实质上提高了土地要素流向现代部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