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艳娇  李楠 《经济师》2011,(12):11-11,13
通过对异化、物化和客体化概念进行分析,说明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为解决人之生存困境问题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甚至马克思本人认为只有社会和谐,个人才能完满。而别尔嘉耶夫却坚信心灵才是外在世界的基础。别尔嘉耶夫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性作为绝对的、原初的"实在"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根基,精神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使人的存在获得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从而为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们找寻自己心灵家园给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英国经济学家彼得·汤森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提出相对贫困测量方法.但是阿马蒂亚·森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贫困在能力的范围内是绝对的,相对贫困只是绝对贫困的补充而不能替代绝对贫困,是一种绝对的相对贫困观.本文对两人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4)
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商品交易行为实现价值的交换。对于人这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心灵内容不是孤立的存在物。经济社会中心灵内容是与商业环境相匹配的,交易行为中暗含着一种"环境约束论"。维特根斯坦认为在我们的心灵内部并不存在与人们心灵相关的私人对象,这种私人对象其实是我们对心灵内容从语法角度的一种误解,是人们围绕私人对象产生的语法虚构。哲学问题应当放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之中进行考量,也就是要使用综观式的方法来处理哲学问题。所以对于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人来说,对于人们的心灵内容须放置在整个商业环境中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4.
张轶 《经济师》2011,(9):25-26
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学观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年后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精神"的理论为哲学展开了新的篇章。那么老子提出的"道"和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绝对精神"又有何异同呢?文章站在存在论的角度,分别谈了老子和黑格尔思想中关于"混沌"问题的理解。老子认为的"混沌"就是"道"是万物的母体,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形体,永恒的抽象存在;是唯物主义的范畴。黑格尔认为"混沌"就是"绝对精神"。老子和黑格尔的这些不同,从而为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找到了根源。  相似文献   

5.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的素质也是可知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素质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反应,每个具体的个人素质与个人本质相联系,它可以通过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映出来。现实生活中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既有模糊性的一面,又具有精确性的一面,模糊性是普遍的、绝对的,精确性是具体的、相对的,它是包含了模糊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生态危机的凸显,人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自然生态危机,希图通过相关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等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人的内在"心灵生态"危机。作为"自然生态"失衡的始作俑者,心灵生态美的培育是自然生态美实现的根本前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为治理"心灵生态"的失衡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思维所蕴含的整体性、过程性、联系性等特征为心灵生态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有机思维的"心灵生态"培育路径主要包括培养有机的生态思维、倡导以有机共同体为基础的有机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分析企业作为"经济人"与作为"社会人"入手,对企业"经济人"追求利润与生态环境的对峙进行了经济学阐释。指出企业作为"经济人"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并论述了企业作为"社会人",保护生态环境会使企业获益匪浅。文章最后探讨了企业应如何实现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蜕变。  相似文献   

8.
斯密认为绝对地租是自然力生产的,李嘉图等同了价值和自然价格,便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马克思说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比工业多年生产的剩余价值便转化为绝对地租,他并说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较低时,取代原来的绝对地租的地租如何决定;考茨基对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表示怀疑,并认为农业资本周转时间较长抵消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作用;杨学成认为绝对地租原来只是劣等地才有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中等地和优等地也有了。为了统一地解决非农用地的绝对地租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优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时的绝对地租问题,他提出了绝对地租来源和形成新解;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动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兵  吴大兵 《经济论坛》2005,(23):133-136
行为主义者认为政治参与是作为政潜亍为而存在的,而作为行为的存在又必然服务于主体生理和心理需要。这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求)不谋而合。由此,政治参与动机的成因一方面在于追求物质层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努力地争取、实现和维护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权利,寻求社会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为利益关系。从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出发,利益是独立于主体世界而存在。利益是人的本能追求,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之源。转型社会下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化、利益矛盾空前尖锐、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断显现,因此同样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农民工的利益理应也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利益参与、利益发展、利益和谐为逻辑起点,我们透彻分析了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的障碍,以动力、基础、主导、发展为基点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利益生成和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和利益代表机制、利益分配和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李安  于虹 《生产力研究》2011,(5):101-102,152
文章应用马克思的异化观点,以三鹿事件和"腾退宅基地"为案例,对"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进行哲学层面的解剖和分析,来揭示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意识上需要提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文章认为"三鹿事件"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在某种角度上对生命的淡漠,对"人"的模糊认识;"腾退宅基地"是对人民权利的减持,都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形式。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的共性为本,以每一个个体是否有尊严作为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个人的存在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二重存在,这一二重性决定了个人利益的两种形式:自我利益与成员利益。社会越发展,个人作为"主体"、作为"自我"的意识越强烈,自我利益就越发凸显。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个人的"成员"烙印越来越深。对个人来说,自我利益与成员利益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却亟需二者的统一。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将就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价值目标的和谐,其内涵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绝对的,表现出动态变化的存在特征及发展更新趋势。传统儒家讲和谐,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基础上,忽视个人利益。当今,应立足法治社会探讨和谐的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的核心价值;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和谐的重要前提;充满活力是和谐的动态体现。建设法治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设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14.
隐性收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公开隐性收入,但无法反映在调查数据中,结果是显著扩大了收入差距,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巨额隐性收入的"灰色效应"包括经济失衡效应、社会矛盾效应、政治风险效应、学术失真效应。必须坚决治理隐性收入、调节社会分配差距,才能消除上述"灰色效应"。因此,构建一个较系统、全面的隐性收入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博弈论是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理论,而隐性收入亦是由不同利益关系的个人和群体的交易行为所产生。博弈论可以作为分析社会隐性收入的分析工具。因此,可以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范式,运用经济博弈论来剖析隐性收入成因,建立系统的隐性收入分析框架,为治理隐性收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意义     
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谢灵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37-238
绘画美育以绘画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诱发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等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利益追求及其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96年3月6日,来自180个国家的118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上万名重要官员,聚会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减缓和消除贫困。 全球性的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世界上在绝对贫困线下挣扎的人达15亿之巨!非洲2个人就有一个人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与利息作为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一样,绝对地租也类似于土地所有权的特殊"利息"。使用土地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是违背土地所有权规律和价值规律的。绝对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与平台载体。绝对地租的存在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绝对地租来源于利润平均化前的扣除。扣除的价值实体构成部分的不同,形成绝对地租Ⅰ和绝对地租Ⅱ。  相似文献   

20.
198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普遍采纳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均寿命、入学率、民主状况也得到改善,绝对贫穷有所下降。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由Balcerowicz和Fischer编撰的论文集认为,对自由市场力量的依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Stiglitz等人却著书表达不同意见。本文旨在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